“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朝阳产业”
——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总体供不应求
4月25日,江淮首款纯电动SUV——iEV6S正式上市。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透露,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深圳,该车都出现了火热预定的现象。“只要产能跟得上,短期内月销量有望上千。”
5月4日,合肥市包河工业园,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电机与电控系统装配车间内,产品检测和验证工作正快速有序进行。车间外的空地上,近百台乘用车电驱动系统排满了周转货架,整装待发。“员工三班倒,日产最高超过300台。目前公司电驱动产能满负荷运转,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巨一国际公司副总经理王英娇说。
“合肥市将依托江淮、安凯、国轩高科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以及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戴兵介绍,该市目前已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70多家,新能源乘用车年产能达10万辆,新能源客车年产能达1.1万辆,动力电池年产能达9亿安时,电机年产能10万台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安徽省经信委装备处处长沈忠林说,全省已形成以合肥、芜湖为中心,奇瑞、江淮、安凯等骨干整车企业为龙头,以巨一自动化、国轩高科、天康集团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为配套,集研发、产业化、示范运营三位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构筑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研发制造、再到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行业内一面旗帜。去年我省生产推广新能源汽车2.43万辆,是2014年的8倍,居全国前列。今年,计划推广生产新能源汽车3万辆以上。
“中国将会出现一个万亿元级别的电动汽车市场。”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认为,未来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会有10倍的增长,从现有的30多万辆到300万辆,从2020年到2030年,还有5倍的增长,从300多万辆到1500万辆。走在前列的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做好了,整个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整车及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开发能力,促进新能源汽车行驶更快、更安全
车身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轻装前行”的关键。
4月28日,芜湖市高新区,奇瑞新能源年产6万辆铝合金骨架车身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有序推进。该项目一期工程预计将于今年9月份建成投产,投产的首款车型为一款小型纯电动SUV车型。奇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告诉记者,该项目基于奇瑞“全铝空间架构+全复合材料外覆盖件”的全新超级轻量化技术平台开发,使新能源汽车在工艺、材料、成本、减重、节能、性能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自2000年启动新能源汽车研发以来,奇瑞新能源汽车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道路,逐步建成拥有整车集成、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开发能力的体系。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承担20余项国家“863”计划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奇瑞新能源累计申请专利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0余项,位居国内汽车企业前列。
“铝合金车身是全球最先进的车身轻量化技术的代表,铝件代替钢件车身,重量减轻40%,刚度提高20%,减重不减质。”巨一自动化总经理林巨广说,作为在汽车车身制造方面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巨一坚持自主创新,全铝车身连接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不仅与整车开发相关,更要依托于电池、电机、汽车电子等相关零部件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5月4日,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龙头企业——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32岁的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续来正带领近400名研发人员协力攻坚,力求取得动力电池各项技术指标的新突破。“遵循和坚持‘产品为王’理念,以‘工匠精神’铸造卓越产品,持续创新、不断超越,推进产品升级,为新能源汽车打造更强劲的‘动力源’。”
在芜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忠华告诉记者,在动力电池研发中,企业充分模拟现实使用环境,进行热场分析以及结构受力分析,用“设计”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芜湖达尼特公司总经理杨立兴认为,隔膜特性也直接影响着电池容量、安全性和寿命,而电池又影响着整车。“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做好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年产1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项目,距7月31日厂房全面交付使用还剩88天,距8月20日电机线装调完成,还剩108天。”5月4日,记者走进巨一公司办公楼,就看到醒目的“倒计时”牌。王英娇告诉记者,自2010年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巨一电驱动产品已连续4年在国内高端纯电动乘用车配套领域居领先地位,新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巩固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
“创新商业模式,解决推广‘痛点’,让更多人方便、低价尝试使用”
——以租车、充电和停车服务为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营服务平台,打造新能源汽车共享云平台
拿起电枪、插入“电箱”、扫描二维码充电……5月4日,在合肥工投兴庐产业园充电站,市民张赟正在为自家的纯电动汽车进行自助式充电,整个流程就像自助加油一样。“快充20分钟就可充电80%,慢充6个小时可充满。选电站、充电通过APP在手机上完成,电池充满,设备自动断电。”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合肥国轩特来电新能源公司设计的车挡式充电终端,直接贴在地面上,无需额外占地,可碾压。“车挡式智能充电桩,解决了充电安全和建设占地问题,并让汽车告别撞桩风险。”特来电综合办主任黄国胜说,自去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公司在合肥已建设800多个充电桩,正布局黄山、亳州等省内其他城市。截至4月底,公司累计实现充电时长近20000小时,充电近51万度。
戴兵介绍,合肥市下一步将研究制定充电设施建设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充电设施数量、结构、位置和使用情况,运用“互联网+”理念,开发充电管理平台,争取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充电“一卡通”,建成服务便捷、功能先进的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4月28日,在“易开租车”芜湖政务中心租赁点,一辆带有公司标识的奇瑞EQ纯电动汽车驶入停车场,缓缓倒进车位。租车者叫赵健民,在一家企业做财务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企业在市中心,到政务中心坐车要半个小时。如果打出租车要20元左右,现在租用电动汽车只要15元。“租、还、支付费用直接在手机上完成,用起来非常方便。”
目前,易开租车在芜湖已建设完成60个租赁点,投入运营车辆1160辆。今年内将在芜湖投入和建设200个租赁点,投入运营2000辆电动汽车,覆盖该市四区四县。“从运营规模和成效上看,易开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真正将分时租赁实现商业化的企业。”易开租车董事长严道远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大量潜在用户存在担忧,比如车到底怎么样、配套设施怎么样,加之三四线城市没有对传统汽车限牌限号,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价格差不多,所以多数用户一次性花钱购买的动力不足。
“能不能创新一种商业模式,解决推广‘痛点’,让更多人易于了解、方便尝试、价格低廉地使用电动汽车,最终把新能源汽车推广开来。”带着这样的思考,易开租车应运而生。
打造新能源汽车共享云平台,易开租车以“租车、充电和停车服务”三大关键环节为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营服务平台,实现“分时租赁、智慧充电、智能停车、智能监控、智能结算”。“我们希望复制这个模式,让更多的人感受电动汽车带来的美好生活。”易开租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谭奕说。
近年来,芜湖市不断创新应用推广模式,采取分时租赁、以租代售、企业通勤等措施,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截至去年底,该市共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5470辆,其中去年全年推广4993辆。
“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充电设施的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一定会进入寻常百姓家。”郑天保说,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在全国推进经销网点布局,目前在全国已有近120家经销网点,到6月份计划达到150家,完成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布局。“相对完备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将为进一步提升安徽新能源汽车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