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两会:政府出台三元电池"暂停令"有必要吗?
来源:盖世汽车·新能源作者:罗德发布:2016-03-09订阅资讯
近日来,关于三元锂与磷酸铁锂之争、三元电池被暂缓使用的新闻,频频出现,笔者的朋友圈也被此新闻及相关的争论刷屏了。而满屏的热议,充斥着业者对政府的突然干预市场自由发展行为的不满。
那么,政府究竟应不应该管呢?
其实市场本身是具备优胜劣汰、发展方向的选择功能的,一如《物种起源》中生物的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先进的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确实无需外界的干预,就像现在有了纸笔、电脑,自然没人愿意坚持用锤子、铆钉在石板上做笔记。多年前特斯拉和爱迪生的直流交流电之争、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mac之争也没见有政府干预,市场自然会有市场的选择。这是我所见的诸多文章作者关于三元、磷酸铁锂之争的论点之一--"用竞争机制和市场来决定各种方案的取舍,似乎是决策部门更应该做的工作。"
然笔者则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
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展并优胜劣汰,而设定这个优胜劣汰的外围政策环境,正是政府的职能!
在关乎"公众安全"这个命题时,如果只依靠市场的优胜劣汰,其过程往往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和投资的消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生命的消耗,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无法接受的。在目前电动车起火事件频发的阶段,无论是出于保护民众生命安全,还是出于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的目的,政府的干预都是必要的。
应该如何管呢?
仔细看看这场争论的起源:《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细细品味"暂停","客车"几个字眼,便知其中的学问。简单说来说,是"限"而不是"废"。
首先,有关部门并没有因噎废食,完全摒弃三元这个技术路线,而是在乘员较多的客车上,"暂停"了。在我的理解,政策方并没有将三元打入死牢,顶多算是从足球队里的前锋位置拉后到后卫位置。从这点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三元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势一清二楚的。给予三元电池一个缓冲期,先在乘用车和专用车上发展,积累行业经验,通过大量实践完善三元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完全符合我国政府"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再行推广"的策略。在安全事故频发的现阶段,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与其说是限制,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保护。虽然说"动力电池的安全是一个系统问题,不只是材料的原因",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1、同样的成组条件下,同样的过冲、过热、过放的不利环境下,三元电池更容易发生热失控,反应也更为激烈;2、磷酸铁锂电池系统在客车领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成熟。
如果在乘用车的应用实践过程中,都未能充分证明三元的安全,那么在乘员多十倍、电能多数倍、逃生门更少的客车上,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毕竟要证明车上带着一两百度电是安全的,起码要先让大众相信我们的产品有能力控制住十几度二十度电吧?
企业该做什么?
暂停令一出,有的企业开始"上书请愿",对于政府使用"有形的手"来维护公众安全颇为不满,积极联络着各方奔走呼吁,指责有关部门太过"高瞻远瞩",声称"这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笔者认为,与其"击鼓喊冤",不如静下心来,研究问题所在。作为负责任的企业,更应该积极参与安全标准的制定,协助政府部门把概念化的"安全"、"不安全",转化为量化的标准。避免由于不合格厂商的不合格产品,造成终端产品的安全隐患,进而误伤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誉。这才是目前相关企业面对暂停令要做的首要工作。
此外,在对电池安全的评级、对生产厂家的准入标准、行业规范,以及对不同应用领域(乘用车、大巴、家用储能、工业储能)的安全法规制定的同时,积极开展三元电池在政策允许和鼓励的乘用车、专用车上使用,探索经验,做好产品升级、数据采集、风险评估和对策等工作,让"三元锂电池是安全的"这个论点具有足够的数据基础。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要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应严苛遵守相关标准和秩序,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做到这些,政府还有必要出台"暂停令"吗?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