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是什么时候把Tesla看作是竞争对手的?恐怕当年的Tesla Roadster并没有让通用有丝毫的危机感,而当后者获得政府贷款并成功上市之后,通用才使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追赶,或者说,保持同样领先的电动车地位。同样的电动Volt,紧随其后的IPO,而日前,通用汽车宣布将扩大其在密歇根Warren市的电池实验室。在发布会上,通用汽车全球产品项目副总裁Doug Parks说道:“Tesla的电池技术,没有我们不知道的。”
且不说二者未来的策略和发展,单就这句话而言,通用汽车当然是有资格承担的,也正是这句话,引出了本次文章的主角,GM EV1。
要问纯电动车到底是不是未来的交通工具,应该没有谁能够真正的给出肯定答案。严格来说,名义上的电动车压根不是创新的发明或者革命产品。第一台电动车是在日历从19世纪向20世纪转变的阶段发生的,甚至美国纽约还曾经在1895年成立过一批电动车出租车队伍。
当时的电动车和内燃发动机汽车相比自然有着天生的优势,安静、干净,不需要复杂的换挡机构、没有复杂的手动点火操作,而以当时城镇有限的完好道路来说,没有长途续航能力是在算不上一个缺点。直到公路系统开始全面发展起来,电动车那有限的行驶能力才开始露出弊端,公路和内燃机渐渐划上了等号。
让我们快速闪回到1990年,那一年通用在洛杉矶车展上发布了全新Impact,一台纯电动汽车。为了验证Impact的可行性,通用有限打造了一批车辆,并将它们“租”给50名经过选择的客户1至2周,以获得建议改善汽车。当然,这不是第一台电动车,即使是对于通用来说也不是第一台。1959年的Henney Kilowatt两年中“量产”了100台,Sebring-Vanguard制造的CitiCar生产了2000台,而通用自己则在1960和1970年代先后改进推出了Corvair和Chevette的纯电动版本。
最终,Impact变成了1996年的EV1,这是第一台以“GM”为品牌推出的车型,通用以高姿态大肆在媒体宣传。起初,EV1只在南加州和亚利桑那州以租赁的方式销售,租户们不乏社会名流,他们对EV1赞不绝口,无论真实与否,EV1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外形,尽管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它是相当吸引人的。流线而低矮的车身,没有排气管的车尾,全车大面积覆盖的玻璃、内嵌的头灯还有科技狂人梦想般的座舱。虽然后轮的隐藏式设计并不是所有人的才,不过无疑EV1看上去不是一个从说明书里跳出来的“呆子”。
V1使用磁感应系统进行充电,显然充电面板比传统的金属插头带来的用户体验要“友善”的多,当然EV1也可以使用传统方法充电。EV1第一代产品使用的是标准的铅酸电池,二代车型更换了镍氢电池。它们带来的是137马力和150牛米扭矩,这能够让EV1在8秒左右完成百公里加速,极速限制在128公里每小时。事实上,EV1的原型测试车创造了292.8公里每小时的极速成绩。
身背着1100磅(近500公斤)的电池,总量对于EV1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问题。通用使用了很多方法来为车身减重,车身框架采用铝合金材料,重131公斤,比使用钢减重40%,同时首次在量产车上应用了太空级别的结构黏贴工艺(技术源于通用在1985年收购的Hughes飞行器公司)。车身饰板大量使用复合材料,铝合金轮毂每只仅重不到4公斤。不过即便如此,EV1的总重也接近了1.4吨。
除此之外,EV1采用了可再生能量刹车系统甚至是转向系统,它们能为车辆创造额外的16公里续航里程。风阻系数方面,EV1达到了出色的0.19,相比之下,普锐斯是0.25、日产GT-R则是0.27。在当时的宣传材料中,通用把EV1的风阻系数形容为,和F-16一样。
所以,通用EV1算得上是一部技术“巨擘”。那它开起来怎么样,至少从客户的反馈和媒体评论来看都相当积极。无论是内饰、空间,还是坐姿。强大的全段扭矩带来的快感在交通中鹤立鸡群。
但是到底,电动车还是逃不掉两个梦魇,充电和续航里程。EV1一代车型的理论单次充电续航里程是80-112公里,二代镍氢电池车辆理论单次充电可以跑120-208公里。之所以是理论,因为它们受到环境、路况、地势、驾驶风格、乘客人数......等等影响。很轻松,你的电就用光了(据非官方不完全统计,EV1的平均续航里程约70-110公里)。
充电状况也不是想象的那么乐观,除了磁感应充电装置外,EV1还另配一套传统电源充电系统。使用传统方式充电,镍氢电池可以在2-3小时充电80%,充满理论上需要4个小时。那套“更方便”的磁感应充电系统,充电时间就要长多了,15小时充满。
这是一个不难猜到的结局,通用最终停止了项目,回收了所有出租车辆,销毁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剩下的一些送去了博物馆。也许算不上一个完美的结束,但至少从EV1开始,人们改变了电动车等于高尔夫球车的印象,如果只是从一个限量量产的概念车项目来看的话,EV1还是相当成功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