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正处于变革期,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前行,抓不住就只剩挑战。在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时期,我们必须急流勇进、奋勇前行。”9月6日,在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这样讲到,再一次表达中国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念。此前他也曾多次表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跨越发展的关键一步。
会议上,万钢对新能源产业提出明确要求:要在电动汽车各领域突破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智能化技术,为2020年补贴退出后充分的市场竞争做发展准备,他讲到,在我们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征程中,要时刻牢记,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舞台上,尽管我们的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很多方面尤其是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正处于整体提速期和产业变革期,抓住就能前行,抓不住只剩下挑战,2020年补贴政策退出后,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对此,万钢尤其强调科技创新,他谈到,在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方面,要瞄准电动汽车与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的新趋势,鼓励企业将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结合,将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深融入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之中,大力开展智能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研发与运用。科技部将加大力度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关键技术的攻关。例如动力电池、动力蓄电池领域要加强电池技术材料、热度性能等研究,正在开展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工艺研究,降低成本、提高动力电池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整车的适应性,要不断的支持整车和零部件的基础创新,支持相关基础建设、技术标准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虽然纯电动汽车时国家政策的推广方向,但是万钢也强调,我们仍将继续支持燃料电池系统、平台和整车的研究开发和小规模的示范运行,保持和超越目前已有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尽快推出符合市场和公众需求的产品,适应新型、绿色、安全、快捷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除科技创新之外,万钢还特别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坚持市场导向,激发企业的活力,要通过普适性、普惠性的契机,引导企业自主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使企业成为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使加强产学研合作成为增效的内升动力,加强企业新能源汽车研发、降低成本,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业化。同时还要引导创业投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支持,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为不同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
第二要优化市场环境、清除体制障碍。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助于促进技术提升,一方面我们要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的门槛,拓宽投融资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
另一方面要完善标准、健全法规、严格监管、着重破除地方保护的壁垒,建立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在充电设施方面,要创新政策,破除壁垒,要问题导向,解决我们现在推广电动汽车的障碍。
关于到底是混合动力汽车,还是纯电动汽车,万钢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家邻居一年半以前就买了一个插电式混动车,经常在下面充电,邻居和他说这车半年用不了一箱油,只要在家就充电,完全就够了。他问邻居什么时候用油,邻居说如果去天津,把电用完了再用油,一半电一半油。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同样也要解决充电桩的问题,所以当前我们要认真的研究
第三搭建公共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加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基础研究和重点共性关键技术的持续投入,我们要及时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结构,在战略布局、人才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投入,建立稳定持续的支持体系,同时也要鼓励组织、管理创新、引导企业高效科研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的模式合作开发共性平台。
第四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国际交流,一方面在政府在技术方面会继续与国际组织合作,继续加强人才交流,大力推进电动汽车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研究,促进更多领域的共同合作,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为促进汽车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加强商业市场化的联合开发,加快技术的相互开放,促进市场的互融互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