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通客车成为行业稳健发展的代表,增长速度始终居行业前列,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客车、清洁能源客车和校车上,中通客车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均在15%以上。为破译中通发展的密码,展示中通的美好前景,近日,笔者采访了中通客车董事长李海平,李总从企业战略、人才培养、新兴产业以及发展重点等各方面畅谈企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一、对人才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取得的成果让我们鼓舞。
2000年,我们做了一件让同行刮目相看的一件事,我们派遣十余批共180余人的管理、技术以及一线员工赴荷兰BOVA公司学习,这也是行业出国研修的首例。在荷兰,他们与当地员工一同工作,感受到了世界一流客车制造企业的技术精髓和企业文化,这对于他们的工作心态和工作热情都形成了重要影响,他们回公司后,都将自己作为所在单位的一面旗帜,丝毫不敢懈怠,在公司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各个系统的业务骨干。
06年,中通教育学院成立,这也是客车行业第一所企业大学,这标志着中通“人才强企”战略的正式实施。多年来,教育学院为公司培训了一大批技术骨干、高技能专家和管理专才,目前,我们已与大连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了三期工程硕士,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我一直说,中通有两条生产线,一要生产产品,一条要培养人才,这也是公司的社会责任。
有一件让我比较骄傲的事,在2008年聊城市举办的财会大赛上,前十名中有四名是中通员工,冠军也出在中通。另外,聊城市的首个首席技师和首个技师工作站在中通产生,现在中通已有四个技师工作站,它们已成为中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截至目前,中通共选拔培养了高以波等数十名首席技师。他们分布在公司的制件、涂装、焊装等各个岗位,他们都来自基层和一线,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技术、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我心目中,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同样重要,都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始终认为,人的投资和科技投资是一样的,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人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
二、借力才能发力
一个企业能发展多大,关键在于它能在多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借用广泛资源为我所用,这才是企业生存壮大之道。公司的战略,就是国际化发展战略,它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把产品销售到海外,这是很狭义的。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是面向全球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记得在2005年,当时我们的新能源客车正值研发初期,由于人才、设备等的欠缺,我们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流院校联合攻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们的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已成为国内领先,产业化规模居行业前列。这都是我们整合资源的结果。
我们的“借力”同样体现在市场运作上。在海外市场,我们充分整合当地的营销和服务资源,壮大我们的经销商和服务队伍,得以让我们的产品在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畅行无忧。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当地的制造资源,采用异地生产方式把中通的客车制造技术输出国外,在当地建线生产。
同时,我们在技工培养和工程师培养上也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中通的壮大奠定了人才基础。我们在多个职业学院设立了“中通班”,公司提前介入,向他们讲述客车技术及公司文化,学生没毕业就成为了“中通人”,一毕业就能上岗。我们把硕士生导师请进我们的教育学院,我们的工程师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工程硕士的优秀课程。我们与哈工大联合建立试验室,共同攻克焊接技术等难题。
企业的能力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这就是中通的写照,也是我们长久发展坚持的原则。
三、抓住机遇才能赢得未来
06年以前,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没有底盘资质,导致客车质量不易控制,整车布置不好协调,难以适应更加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这一难题在当年12月份得到彻底改观,中通获得了底盘生产资质,我们正式成为了客车整车生产厂,当年获此生产权的业内仅三个企业。我们抓住机遇,大干快上,通过几年努力,我们的底盘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跨入行业前列。目前,我们8米以上客车底盘基本全部实现自行研发生产,中通客车整车质量稳步提升,产品型谱更能适应市场变化,我们的发展步入新阶段。
2000年以来,随着城乡客运和中小城市公交的不断发展,轻型客车面临良好的机遇,我们认清形势,于2003年成立中通轻型客车公司,自此“村村通”成为了公司又一新的增长点。目前,轻型客车已经成为公司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做出了贡献。
08年,经过多方努力,中通纯电动客车作为奥运一号车代表中国客车服务北京奥运会,这也许是中通新能源客车在国际场合的首秀,从此,中通新能源客车开始在国内乃至海外大放异彩。而让我们自豪的是,中通是截止目前奥运史上唯一与奥组委签订合作协议的客车企业。08年以来,中通新能源客车在国家政策之下快速市场化,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市场优势,新能源客车市场规模始终居行业前二位。而我们也把新能源客车和节能型客车的发展作为公司的战略重点,绿色发展,我们一定能赢得未来。
2011年,我们看到校车的广阔前景,开始着手校车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开发,在国家校车政策出台后,中通一举打败行业所谓的“三龙”,跻身校车市场规模前二位。
企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机遇不是天天有,而机遇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多看几步,看得远,早准备,我们一定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弄潮儿”。
四、数字我看得很淡,我们需要换一种活法了
记得2000年以前,一些专门做轻型客车的二线企业处境都比我们还要好,尤其是1995至2000年,中通处于一个发展的低潮期,我们总想跟上别人的步伐,可总是跟不上。
2000年开始,我们通过引入BOVA技术,实现了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而行业部分二线企业在产品上仍局限于中型车或某些具体细分市场,大型车和高档车上没有建树,企业赢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今天,我们中通客车已经发展到历史最好时期,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收入占了公司的2/3,数量占总数的1/2,产品结构合理、新兴产业后劲十足,这突显了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威力和效果。在此之下,企业赢利能力加强,员工士气高涨。我们大家都发现产品档次变了、企业利润高了、员工工资长了,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更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高质高效”,这应该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里的质指“产品品质和发展质量”,这里的效指的是“企业效益和发展效率”。
2012年,公司定位是“质量效益年”、2013年是“转型升级年”,这与我们2011年所提出的“二次创业”元年是一致的。只是另一种说法而已。我们企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以更高品质产品实现企业更高发展质量和更好效益。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收入增幅和利润增幅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我们的努力见到了成效。
有记者采访我,让我预测一下中通今后的数量目标,我回答说,销量数字我看得很淡,我更加关注企业发展的品质。
是啊,在更高的平台上,我们该换一种活法了。
五、走自己的路,一直要为明天做好准备
我们尊重竞争对手,它们都在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根据市场变化积极变革。但我始终认为,企业发展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一定不能为竞争对手的任何动作而乱了方寸,改变自己的战略,只要我们认准了方向并付诸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
04年,中通客车开始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当时产品没有标准,行业没有参照,国家没有政策、业内没有形成气候,但当时我们就认准了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开始不断摸索着前进,从失败到成功,我们一路走来。06年开始,企业效益不断向好,我们有余粮了,我们又在这一领域加大力度,承担了奥运用纯电动大客车开发的863课题,直到目前,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始终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试想,如果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现在我们的新能源是什么状况?
07年,我们又在交通部清洁燃料专家李竹林的指导下开始了LNG、CNG燃气客车的开发,并在07年底下线了第一台燃气客车,在海南建成了863燃气客车示范线。当时,国内燃气客车并未普及,行业内企业鲜有涉及,甚至到现在一些主流企业的燃气客车产品型谱仍未完善,但我们认准了这一方向,坚持下来了,今天我们的燃气客车居行业前二位,这是对我们多年坚持的回报,我们早年的投入开始转化为市场优势,这是我们感到十分欣慰的事。
其实,我们的想法很朴素,那就是企业要有活干,职工要有饭吃,而且要吃得越来越好。
这么多年来,我们认准一个理,那就是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要走自己的路,要向前多看几步,这样才能走得更稳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我们客车行业永远是一个真理。
借用一句广告词,“每一天,为明天”。我一直在问自己和我的员工,你今天的工作哪些是为明天的?我们需要为明天准备些什么?
六、成就事业没有直线和捷径
有记者问我,中通以稳健发展而著称,那中通有没有走过弯路?
我想,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路上,在向前走,在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但我们不能保证通向成功的路上,我们没有走过弯路。
1999年,在我们公路客车不占优势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中通开始做起了公交车,在当时的情况下,中通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产品结构单一,只有中低端的公路客车,在高速市场上基本没有产品,我想,当时公交客车的上马可以作为中通客车的第一次突围吧,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中通产品结构调整的初步尝试。但我们没有成功,不但公交车没做好,公路客车基础也日渐动摇,企业效益下滑,于是又开始回头专心研发公路客车。
经过几年发展,中通的公路客车开始逐步走上正轨。2002年开始,在中通博发、凯撒等大型高档客车的带动下,中通客车开始 “打过长江去”,业务积极拓展到华南、华东以及海外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中通逐步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动。04年,中通客车获得世界客车联盟“最佳客车制造商”称号,中通的发展得到了行业和媒体的高度认同和评价。
我们也曾经为了降低应收帐款在没有风险评估的情况下采取过极端的做法,把客户告上法庭,结果得罪了一些老客户,现在想一下自己都觉得没有必要,但是,经过多年发展,当我们的客户了解到中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后,又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最让我高兴的是,当企业走了弯路后,我们会有相应的纠偏机制让企业回到正轨,而且我们内部也形成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强化企业管理,细化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所有这一切,都能确保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我确信,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前进的道路上仍会充满不确定性,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以建设百年企业为目标,我们就不怕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