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能源汽车

为何不能给江淮一个“试错”的机会?

2010-10-25 19:02:47 零排放汽车网-专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节能汽车等新闻资讯 网友评论 0

——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因种种客观因素,江淮与正道合资项目如部分媒体预期的那样“告吹”,但是对于左延安执掌的江淮而言,实际上除了3.5亿元合资项目的前期投入,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且,按照江淮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这3.5亿元投入在后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优质资产的。

在仰融的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试图通过托管“新潮实业”大股东,以便成为这家国内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仰融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圈钱”以实施自己的“中美两地造车计划”)的努力被证监部门“叫停”后,部分媒体开始质疑起江淮与正道合资项目的可行性了,尤其是那些一开始就觉得仰融“二次造车”计划是在“忽悠”全世界的业内人士。

对于舆论的上述动向,笔者一直颇为关注。虽然在某些观点上笔者仍持保留态度,单就媒体敢于直言背后的“质疑精神”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些质疑之声并非毫无根据。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江淮汽车发展的媒体人,笔者认为,在正式宣布与正道的合资计划并签署相关“框架协议”之前,江淮并非没有经过审慎考虑。要不然,作为上市公司的江淮汽车及其董事会,怎会贸然批准与正道的合资计划?

在与笔者的私下交流中,最让江淮内部人士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在经过媒体的首度披露后,很多业内人士从一开始就质疑仰融“二次造车”计划的可行性,但是当江淮发布要与仰融实际控制的正道汽车合资造新能源汽车消息时,这些质疑之声很快“转嫁”到了江淮身上。作为第一家明确提出要与仰融合资造车的本土汽车企业,江淮合资正道似乎有种“惹火烧身”的味道。

甚至有人认为,仰融造车计划纯属忽悠,实际上仰融要技术没技术、要钱没钱、再加上自己的“戴罪之身”,根本没有资格在中国实施他的造车计划,并以此为论据质疑江淮与正道合资是在“冒愚蠢的风险”。抛开仰融宏大的“中美两地造车计划”是否具备可行性这一点不谈,在江淮与正道的合资项目尚未起步之时,就急于对该项目做“盖棺定论”的推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不得不说,在所有这些质疑声中,其中不乏为“善意提醒”江淮而发出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不过,对于正在了解江淮人做事风格的人而言,思考更多的不是江淮与正道合资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而是与正道合资到底能带给江淮什么?下一步通过江淮的努力和合资伙伴正道的运作,能不能帮助江淮得到他们更想要的东西?毫无疑问,江淮要的就是仰融一直宣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

对于刚刚从商用车领地转战到轿车市场、并且才刚刚站稳脚跟的江淮而言,最紧迫的现实任务就是实现乘用车和商用车“两翼齐飞”的业务格局,为江淮下一个50年找到事业发展的新支点。不过,作为“后起之秀”,就在江淮刚在轿车市场“找到一点感觉”时(在宾悦和瑞鹰相继失利后,同悦和和悦两款轿车的持续热销为江淮做大轿车版块增添了信心),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相继出台。

对于刚刚涉足轿车产品的江淮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无异于“一个崭新的课题”,如果要一切从头开始,要迎头赶上上汽、一汽、长安、奇瑞、比亚迪和吉利等本土汽车企业是不现实的,即便江淮有这样的资金实力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更何况这对于正集中主要精力忙于做大传统燃油轿车业务的江淮而言,的确面临“分身乏术”的无奈。在政策“令箭”已发的大背景下,江淮急需找到一条通往新能源汽车的“捷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仰融创立的正道汽车的到来,为江淮在短期内推行自己的新能汽车战略,找到了一种“抄近道”的可能。再加上与仰融有过前期沟通的安徽省地方政府官员“牵线搭桥”,以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渴望,乃至相关鼓励政策的持续推动,江淮与正道汽车的合资项目很自然地就从幕后走向前台来了。因此,江淮与正道牵手合资是各取所需:正道给江淮新能源技术,而江淮给正道的则是施展其宏伟造车计划的一个平台。

从理论上讲,江淮与正道合资项目有其可行性,但是对于做事一向踏实稳健的江淮及其思维缜密的掌门人左延安而言,要做出与正道汽车合资的最终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新能源汽车技术本身来看,任何企业将资金投入到该领域都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更何况要合作对象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但是却颇具争议的“仰融”。因此,在该消息出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为左延安“豪赌”捏一把汗。

但实际上仔细想想,情况可能并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糟糕。要知道,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地本身,就是一件很冒险的事,这就像在荒漠的地面上挖井,在没有开挖之前,是没有人知道继续挖下去能不能挖到水的。但是,只有挖了以后才知道,这样的冒险是不是值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江淮只是找了一个一起打井人,这个人是正道还是仰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跟你一起承担挖不到水的风险。

如果新能源汽车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那么即便没有正道这样的合资伙伴,江淮也会考虑如何利用自身的实力,来迎头赶上国内的其他汽车企业。当然,江淮“单打独斗”挺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风险同样不可忽视,这种风险甚至会比与正道合资更大。

退一万步讲,即便江淮与正道合资项目如某些业内人士预期的那样“告吹”,那对于江淮而言又会损失什么呢?用江淮内部人士的话说,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因种种客观因素,江淮与正道合资项目如部分媒体预期的那样“告吹”,但是对于左延安执掌的江淮而言,实际上除了3.5亿元合资项目的前期投入,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且,按照江淮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这3.5亿元投入在后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优质资产的。

时间终究会给出回答,江淮与正道合资项目能否真正“上道”?作为长期关注江淮等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媒体人士,笔者也要在这里振臂呼吁一声,请给务实的江淮一个冒险的机会,即便最终结果证明与正道合资是个错误,也请给江淮一个真正“试错”的机会!笔者坚信,如果不或者干脆拒绝“试错”,中国的汽车企业是出不来大众和丰田的。

心情指数模块
digg
作者:赤脚远足 来源:新浪博客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