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骗补手法盘点
201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政策。
根据相关规定,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除了中央财政补贴,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的比例发放的地方补贴。
有声音称,根据现行政策一辆电动轿车卖出后最高能拿到12万的补贴,新能源客车最高补贴额度更是覆盖了车辆的全部成本。
在丰厚的补贴下,一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进行“骗补”。
虚报续航里程
一些厂商通过增加劣质电池,强行增加续航里程,达到骗补目的。
使用低标准电池
一些厂商使用低标准电池,冒充新能源车,但按这种方法组装成的新能源车油电混合效率低下。
出厂后左右倒手
一些厂商在生产新能源车的同时,也成立一些中介公司,比如租赁公司。汽车出厂后直接卖给对方,左手倒右手,补贴已经拿到,但汽车却并没有真正流向市场。
一块电池重新利用
一些厂商在生产完一台新能源汽车后,又把汽车电池拆下卖掉,或者在拆下电池后重新组装成一辆新车,再拿一次补贴。
有业内人士指出,“与发动机都有编号不同,电池系统并没有可核对的标识,因此完全可以再利用。就这样,一辆车来回卖好几次,补贴金额也随之循环领取。”
背景
车企虚开合格证将进“黑名单”
3月11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宣布将建立汽车生产企业信用数据库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库。
通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加强机动车出厂合格证管理,严格按相关规定规范机动车出厂合格证样式备案、制作、配发、重发以及合格证电子信息上传、修改、撤销等工作,确保合格证及其电子信息与实际车辆唯一对应且保持一致。
同时,对于生产一致性不符合要求、虚假开具合格证、倒卖合格证等违法违规失信企业,将列入黑名单,依法进行处罚,并向社会公示。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有效阻断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通过“重复利用电池”等手段进行骗补的行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