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官网上公示了2013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从发布的情况来看,72%的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达到2013年各自企业目标值,情况稍好于进口乘用车企业,后者仅为56%,刚刚过半,另外尚有7家企业没有按时上报,被通报批评。
2013年5月1日起,《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办法》正式执行。根据该《办法》,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该值通过本企业所生产或进口的车型及数量(不含新能源车)按公式计算得到并上报,另一个是国家目标值,为2015年百公里油耗6.9升,2020年5升/百公里。
时隔一年,各个车企完成情况如何,是否与企业自身定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呢?
根据公示信息显示,79家企业国内乘用车生产企业中2013年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达标的车企共计57家,达标率72%,未达到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达标值的企业一共22家,其中不乏一汽集团、南汽集团、广汽集团乘用车、北汽股份、北汽福田、厦门金龙、重庆力帆、丹东黄海等知名企业。
在未达标的22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相对于2013年达标值差距略微大些,2013年实际平均油耗较2013年达标值相比差值均大于1升/百公里,其余16家企业虽然也并未达到各自企业所定的2013年达标值,但是差距并不大。
相对于国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进口乘用车企业的达标情况就没那么乐观。2013年度进口乘用车企上报了25家,其中达到2013年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车企共计14家企业,达标率56%。进口车用车企之所以达标率不高,可能主要与近年来进口车型以SUV等大排量的车型为主有关,因为根据我国乘用车消费市场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私家车主都偏向于购买视野好的SUV车型,并逐年成增长趋势。为此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进口车企都纷纷选择进口排量较大的SUV车型,这种趋势直接反映在进口乘用车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偏高。
按照同期公布的公开征集《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意见的公示信息,上一年度不达到企业目标值的生产企业或将面临暂停新产品公告申请、暂不办理新的投资项目,以及海关通关、进口检验、生产一致性核查等方面的严格监管,从公布数据看,情况不容乐观,而且这仅仅是企业本身的指标,另一个考核的指标是到2015年百公里油耗6.9升及2020年为5升的目标值,以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要想到十二五末完成百公里油耗6.9升,车企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如果核算上新能源汽车后,2015年仍不能达到6.9升/百公里的目标值,将面临公开通报的处罚,从目前征求意见稿来看,处罚如果仅为公开通报,引导企业更多生产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似乎不够大。
与此同时,《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意见正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将于2014年6月7日截止。将会陆续追踪报道有关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时发布最新动态。
相关背景:
回望我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管理,经历了从限值到目标管理的过程,已渐渐与国际接轨。从2005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阶段》,到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均为限值标准。即生产企业生产的车型如果达不到上述所说限值标准,该车型则不被允许上公告。第三阶段(《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则是根据国际惯例,把限值标准改成了目标值管理,同时又增加了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值。第三阶段最主要的是把进口车和国产车一起管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涉及的限值标准只是对国产车进行了管理,而没有涉及进口车。
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管理三个阶段如下:
阶段实施起点管理原则目标值管理方式管理对象一2005年7月1日限值管理按整车整备质量比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达标准许生产关境内生产(国产车)二2008年1月1日限值管理较第一阶段加严约10%达标准许生产关境内生产(国产车)三2012年起目标评价企业目标和国家目标双重评价企业:CAFC国家:2015年为6.9L/100kM2020年为5.0L/100kM包括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公示、报告、核算和超标惩罚机制在内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待发布关境内销售(含进口和国产)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