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仅11个省市就计划生产接近3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加上其他地方的,总量会更大。这么大规模的产能,会不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喜还是忧?
汽车行业内外人士对新能源汽车规划的产能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步伐在加快,跨国汽车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未来5年、1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规划有些保守。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目前在日本,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接近包括微型车在内的全部新车销量的10%,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也达到3%。10年以后,日本的这个数字有可能增加到30%—40%,美国也有可能上升到20%—30%。持这种观点的人担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一旦发力,三五年内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就要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可能因规划过于保守而失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先机。
不过,笔者认为,各地新能源汽车规划的产能是一种“虚胖”的表现,在庞大的规划产能背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将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起步阶段就大而不强、有名无实。
首先是产能分散、过剩。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国至少有三四十个城市有明确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他们规划的“十二五”末期新能源汽车产能目标多则几十万辆,少则一两万辆,这些产能如天女散花,遍布全国各地。地方规划中除了有整车产能目标,还有与之配套的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能和投资项目。从各地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可以看出,大多数规划里技术、产品投资重复,而对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投资不足,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的瓶颈。有专家认为,在2015年之前,我国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只是一个示范的市场、一个产品不断改进的市场。对于这样一个市场,超过300万辆的、分散的产能规划非常可怕。
其次是一些地方投资比较盲目,缺乏技术支撑。不少地方的企业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规划的产能只能靠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这种做法与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背道而驰,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再次是投资力度不足,力量分散。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多的地方政府都投资新能源汽车,怎么会投资不足呢?公开的数据显示,近4年来,日产就已投入40亿欧元在电动汽车领域。从1992年至今,日本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的投资也已超过400亿美元。2009年以来,德国政府已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了5亿欧元(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运营项目)。上一个10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额度只有20亿元人民币,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投入不能比,我国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投入也不能比。“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的力度将加大,但已知的1000亿元投资额度仍显不足。
从本质上看,各地方政府“大手笔”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主要是“GDP冲动”在作怪。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上新项目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而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是政府要继续通过政策加强引导投资方向;二是加紧国家层面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制定;三是由国家出面协调各方面共同推进,防止各自为政。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