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规定汽车应在2015年百公里油耗降到6.9升,2020年要降到5升。虽然账面数据下降的并不多,但真正有做到了么?从2011年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是7.5升每百公里,而2015年反而提升至7.92升。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备受市场热爱的SUV、大排量以及高档车型。
不过从2013年开始,纯电动车型正是进军私人消费领域,因其高效的节能减排原因,在全国主流的一线城市均获得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其迅速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对于传统车型而言,不管多么高效的发动机通过变速器时均会产生相当大的动力损耗。
??目前,发动机传动效率普遍在30%左右,针对这个技术壁垒众多车企一直在投入重金解决。不过,对于纯电动车型而言这并不是什么问题,电动机传动结构相对简单效率可达90%以上。??
在纯电动少有的进口豪华车型,特斯拉近年来一直被不少纯电动车企拆解、模仿、扬言超越。不过特斯拉从始至今始终处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地位。纯电、性能、空间、科技、豪华、与众不同,成为特斯拉最为核心的卖点,也被不少环保主义者视为神车。
但谁曾想特斯拉也会因排放超标而得到重罚,有报道称,车主Joe Nguyen在香港花5.1万美元(约合33.2万人民币)购买了Model S,将其带回了新加坡。根据新加坡规定,新车需要通过长达几个月的检测。根据新加坡政府车辆碳排放(CEVS)标准,车主可收到退税额度的金额为10880美元。然而让他震惊的是Model S在测试后被认定为“非环境友好车型”,被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处以上述金额的罚款。原因是该车每公里要消耗444千瓦时电量,被认为使用太多电量而成为“污染源”。
当消息曝光后,不光马斯克一头雾水,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其实特斯拉最为核心的技术,就在于对其动力电池的控制与检测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MS控制系统,正是因为先进的控制系统才能让特斯拉可以选择并不稳定却高效的三元锂电池。
在追求性能与续航平衡之间,反应更加强烈的三元锂电池确实是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但特斯拉却在平均电耗方面做的不那么令人满意。我国的的电能目前主要依靠煤炭火力发电而这一占比要达到70%左右,平均每一度电需要消耗310克煤炭。如果一辆车平均油耗是5L那么就需要12.42度电,特斯拉已经超过的10L汽油的用电量。
特斯拉之所以排放超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车重,而是过于追求性能。车重很好理解,受限于现阶段电池研发技术限制,动力电池组重量在纯电动之上,属于最为沉重的部件之一。追求性能的各类超级跑车,也将“减肥”成为了自己首要目标,与盖拉多采用同样动力总成的第六元素,因其极为苛刻的“减肥”成功跻身顶级超跑序列,身价也水涨船高。
目前,普遍的纯电动车均采用以燃油车为蓝本,换装电动机与动力电池的方式打造而来。很少有纯EV平台车型,北汽新能源这样在燃油车底盘设计之初,就考虑双平台兼容的车企也不在多数。虽说动力电池重量目前很难快速降低,但车身结构与底盘结构却有很大的减重空间。我们都知道超跑除了追求性能另一方面就是减重,同样发动机配合更轻的车身结构可以换取更高的推重比,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与更低的油耗。不过,民用车与超跑不同的是,超跑再制造底盘与车身结构时只需考虑性能即可,而民用车则需要考虑,适应性、舒适性、兼容性,以及平坦到每一辆车上的价格等因素。
在燃油车上如此,纯电动车型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较为火热的全球研发战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车企认可,较早投入其中的长安与北汽也开始享受全球研发战略带来的红利。以北汽为例,
前段时间北京奔驰新E系列车型上市时,就有媒体对国产奔驰E的整车自重,比对进口奔驰E的全铝车身自重不对等而展开“口水战”。
在保证发动机足够小排量同时输出更大扭矩,降低消费税同时,还可有限度的缓解高油耗带来的环保压力。但是传统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很难在内燃机热效率上进行大的突破。唯独在车身减重层面下功夫。这也是宝马、奔驰、日产、丰田、通用以及大众等国际车厂,始终将车身减重作为重要技术突破口,来提升整车效能的初衷。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几乎所有参与的车厂在提升动力电池效能同时,逐步引入了多材质的复合材料制造整车的技术。在国内,包括北汽新能源在内的众多本土品牌,将研发重心从“三电”系统,扩展至铝合金、碳纤维、天然纤维等轻量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层面。
总结:
截止2016年12月,中国本土品牌中只有北汽新能源,在美国硅谷、德国亚琛、美国底特律、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德累斯顿建设了5大海外研发中心之后,与日本东京和意大利都灵的两大海外研发中心也将于明年启动建设。并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胡芬巴赫院士团队—德国未来交通公司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合资合同,宣布中德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合作正式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着,北汽新能源的七大研发中心全面涵盖了造型设计、电驱动技术、智能化技术、轻量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为北汽新能源持续领先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在过去一年中中国众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厂,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在笔者看来,比亚迪、上汽和北汽新能源已经具备“三分天下”的硬实力。而这三家车厂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不同技术方向。其中,北汽新能源将在与对手竞争同时,持续提升自己的“内力”。研发“三电”系统同时,将整车轻量化技术的研发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这是其他品牌所没有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