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张张罚单的出现,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真相逐渐露出水面,多家汽车制造企业也因为一时贪念而陷入生死攸关的境地。
20日,金龙汽车(600686)发布公告,正式披露了其控股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下称“苏州金龙”)收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处理告知书》。其中显示,公司因前期的“骗补”行为,遭到部分车型停产禁销、剔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整改6个月等重罚,而截至22日公司也未能就此次处罚带来的影响给出准确评估。
“推广目录是与补贴相挂钩,主力车型被剔除,产品带来的收益、现金流都将大幅降低,影响到企业正常经营。”某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市场部负责人王洪告诉记者,若苏州金龙在6个月整改期后仍未能重获“入场”资质,企业资金链恐将面临重压。
而山东的中通客车也曾被传存在骗补行为,但记者致电中通客车,其工作人员声称并未收到政府部门的通知或处罚,投资者应以政府公布的结果为准。
而有受访业内专家也表示,新能源汽车骗补行为给行业带来的危害应引起重视,相关政策亟待调整。“骗补现象背后,是单纯的补贴政策带来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业虚火,市场需要更有效、更多元化的扶持政策,而不仅仅是依靠财政力量。”北京大学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杨历海对此说道。
苏州金龙“追回+处罚款”达7.78亿
由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性增长,苏州金龙一度是金龙汽车手心里的宝。资料显示,2015年金龙汽车共销售出18434辆新能源客车,同比增幅达437.28%,而苏州金龙当年生产的新能源客车就达10540辆,贡献颇多。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苏州金龙骗补事件被曝出后,金龙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布局遭遇迎头痛击。
记者注意到,在收到工信部的处罚告知书之前,苏州金龙已于10月份收到了财政部的巨额罚单。公告显示,苏州金龙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针对这一典型骗补行为,财政部不仅追回了向苏州金龙预拨的5.19亿元资金,更是对其处以了2.59亿元的罚款。
“苏州金龙的骗补方式属于‘有牌无车’,车还没生产出来补贴已经拿到手,账面上根本没法掩盖,算是最恶劣的一类。”王洪对记者分析说,引发公司铤而走险的动机,应该是补贴带来的不菲收益,“国家财政对客车的补贴是30万元起,苏州市则会按照国家标准进行1:1跟进,也就是说每生产一辆客车,苏州金龙至少可以获得60万元的补贴款,几乎覆盖了全部成本。”
当然,苏州金龙乃至金龙汽车最终因为违规也得到了惨痛的教训。金龙汽车公告就显示,公司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亏损了1.02亿元,同比下降137.78%,主要原因就是苏州金龙根据财政部处罚决定计提了2.60亿元的行政罚款。
而王洪分析称,相关部门处罚给苏州金龙带来的后续影响依然深远,“中央补贴资质取消,主营产品被禁,这些都要在6个月整改期过了以后才能知道是否有改善的机会。这么长的时间,公司资金链会有不小压力,比如银行会不会收缩贷款,经销商还愿不愿垫款。”
而在20日公告中,金龙汽车表示,公司将对工信部处罚给苏州金龙及公司的影响作出准确评估,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至22日,仍未有相关公告。对此,记者也多次致电金龙汽车证券部,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巨额补贴的诱惑
记者注意到,与苏州金龙同样存在恶劣骗补问题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还有4家。据财政部9月8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苏州吉姆西虚假申报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资金2.61亿元;深圳五洲龙154辆,涉及资金5574万元;奇瑞万达贵州客车327辆车,涉及资金9810万元;河南少林客车252辆车,涉及资金7560万元。
随后,一张名单在业内悄然流传,上面显示,此次财政部调查的93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中,共有72家公司被查出问题,其中不乏力帆股份(601777,)(601777)、中通客车(000957)、安凯客车(000868,)(000868)宇通客车(600066,)(600066)、比亚迪(002594)等上市公司,指出存在有车无电或标识不符等问题。
就在市场人士仍在讨论消息的真实性之时,10月9日,力帆股份公告称,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收到财政部下发的处理决定,公司不符合新能源汽车补贴申报条件车辆共计2395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1.14亿元,对上述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不予补助,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这无疑更加深了市场对上述公司的担忧。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能源补贴账款在各公司占比较高,如中通客车2016年上半年新能源补贴款在应收账款中的比例就达到68.3%,若这些公司因骗补被罚,经营都将受到较大影响。不过,记者也就此致电中通客车、比亚迪、宇通客车等公司证券部,其工作人员均表示并未收到政府部门的通知或处罚,投资者应以政府公布的结果为准。而安凯客车9月也特别发布公告,否认存在骗补行为。
王洪则对记者表示,前期新能源汽车行业违规获取补贴的方式,除了有牌无车外,还包括有车缺电、标识不符、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终端用户闲置等情况,“后两种尚属于‘谋补’,需确定后续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外,其余2种均被归入‘骗补’,具体做法就是汽车没有电池或不使用电池,就获得补贴,失去了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作用。”
王洪称,企业之所以愿意这么做,还是为了谋利。记者就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扩张的2015年,巨额补贴成为不少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以宇通客车为例,2015年公司销售新能源汽车所获政府补助为68.57亿元,该年宇通客车净利润为35.35亿元,政府补助高出其净利润近两倍。
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风险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补贴政策虽然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少隐患。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副主任王成就曾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风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年上半年,各地正在建设的30多个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加总产能高达300万辆,远远超过国家规划2020年规划的200万辆。
王洪则表示,企业生产积极性高涨背后,不乏补贴政策的推动,“市场上甚至出现即使销售、使用渠道不畅,企业也愿意自己花费资金成立租赁公司消化产量的情况。”
杨历海则认为,在新能源产量暴增的带动下,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积极性也大增,“但是电池的产能过度集中于低端,有较大的隐患。”记者也注意到,仅A股上市公司中,就已有超过百家公布了进军锂电池等动力电池制造业的消息,其中锂电池产能已被券商机构指出面临过剩风险。
对此,杨历海表示,补贴政策应及时进行调整,改变行业存在的单一发展模式,缓解产能过剩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已有消息传出,称新的补贴政策有望出台,前期骗补较集中的电动客车,或改为按照电池能量密度进行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也将按照节油率进行补贴。
不过,王洪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补贴政策依然存在一定漏洞,可能会使部分企业牺牲能耗、安全、运行效率等指标,去装载全天运行需要的电量,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建议补贴政策逐步淡出,改为多元化扶持。”杨历海说道,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免费充电站的模式带动新能源汽车需求,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提高行业技术门槛、推进市场化运作。“即便要补贴,也应该向技术更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倾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