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在8月21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步,产业化进程处于引领地位。在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共同的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步,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首先是增程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电动乘用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车辆的整体技术水部与国外公司的产品差距不断缩小,部分产品性能指标已与国外先进产品不相上下。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取得明显进展,部分产品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企业、比亚迪、上汽、广汽等纷纷发力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其中比亚迪“秦”整车动力性和燃料的经济性指标表现突出,已成为具有世界市场销售潜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客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客车电动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应用领域及公交的电动化,公交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应用规模,均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二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取得较大突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从2007年每公斤90瓦时,提高到接近每公斤140瓦时。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200瓦时,与国际水平基本同步。形成了电解液、正负极、隔膜等关键材料的产业化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体系,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并实现全球配套。
开发出200千瓦时以下系列化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极产品,电极的供应密度达到每公斤3000瓦时,部分产品为国外跨国公司配套,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部件及电堆的关键技术,电堆功率密度达到每公升1000瓦时,耐久性达到3000~5000小时,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平台,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内外开展了多次示范运行考核,紧跟世界第一梯队。
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初步建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研究发布新能源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87项,基本能满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需求,正在制、修订标准40余项,建立了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动力电池等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测试平台,初步建立起支撑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的牵引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并带动了上游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快了下游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快速推进。
2009年~2015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推动和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从不足1万辆,迅速提升到30多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2016年1~6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均超过17万辆,与2015年同期相比大幅提高,并持续呈快速的发展势头。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