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发生在美国的一起交通事故,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将自动驾驶概念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对自动驾驶批判的声音接踵而至,不少从业者甚至开始怀疑自动驾驶功能是否应该被搭载于现阶段的汽车上。
其实,从一百多年前被发明至今,汽车一直都是由人来驾驶的,所以即使没有自动驾驶,城市交通也依然会继续,自动驾驶对人类的未来出行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思路其实也是很多汽车圈资深人士的想法,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要把驾驶这么一件危险的事情交给电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台机器来左右?
自动驾驶是人类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很多“老司机“估计都说过这样的话——“开车不怕我撞人,就怕人撞我。”可以说,交通出行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不论是车辆、行人、甚至天气都会对交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如何能做到完美有序的交通出行一直是各汽车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各汽车厂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动力,当人类对危险感知不足时,车辆可以进行相应的介入和辅助,最终当技术和社会配套足够成熟后,汽车将会进入无人驾驶时代。
这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不止是技术的成熟度,而且关系到法规、政策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等等的完善,因此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笔者体验过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自动驾驶技术中,大部分品牌所采用的技术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凭借车辆安装的视频摄像头、雷达传感器以及激光测距器来了解感知周围的交通状况,并实时通过数据中心进行信息处理,遥控车辆利用控制中心的自动巡航系统、自动刹车、停车系统来实现开车、刹车、停车。这也是目前售卖的车型所搭载的统一技术,或高或低,只是取决于传感器的水准和软件的完善程度,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车辆始终需要物理感知去判断危险。因此,现阶段的技术只能叫自动驾驶,距离无人驾驶还有段距离。
而在一些更为高阶的实验场地,通过与车辆、移动设备、停车场、无线充电桩等设备的信息互联,可以达到车辆进出停车场、无线充电等功能的无人驾驶,甚至通过移动端设备所发出的指令和定位系统,车辆可以自动驾驶到需要驾乘人的面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其实在很多汽车工程师看来,无人驾驶技术本身并不存在无法突破的壁垒,问题的关键是车与车之间的沟通仍存在障碍。在当下不同品牌的汽车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互通。只有在车与车之间可以通过信息交互达到定位、定速甚至定目的地的效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车辆互通,这样的共享体系,才应该是未来无人驾驶的基石。
那么,除了无人驾驶,未来的人类交通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构建完整交通生态
在构建未来出行方式方面,目前全球多家顶尖智能公司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布局,包括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巨头也已经开始着眼于此。但放眼全球,只有乐视最早提出了最完整的有关未来汽车生态的阐述。
在乐视看来,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和社会化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发展趋势,未来汽车不仅是基本的出行交通工具,而是和手机、电视一样的互联网生态中的智能终端,将提供全新的交通生活场景;汽车产业链也将不再是上下游的线条型结构,而是一个融合了多个产业的开放的汽车生态。
同时,在乐视的汽车生态中,包括易到用车、零派乐享等汽车共享业务模式也让车辆本身的多样化使用成为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将车辆利用率提升至最大化,同时将生态向全行业开放,最终达成“保护地球生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景。
总之,未来的交通出行必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其形态可能会超越目前我们所能认知的范围。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相信,人类出行将朝着节能、环保、高效、智能、愉悦的方向不断前行,直至将人类带向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