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市场规模
相关研究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超预期发展和增长,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作为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因其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和较高的成本占比,既获得了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也一定程度上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大规模普及的一个关键因素,甚至是制约因素。
从目前企业的规划产能和市场实际需求来看,动力电池产能将由2015年的严重不足向未来几年的产能过剩翻转。2015年下半年,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不断攀向高峰,这是上游供给端供货紧张和下游需求端放量增长的直接反映。
2014年我国动力电池需求量仅为3GWh左右,到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放量,动力电池需求将上升至37GWh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各大动力电池相关企业累计规划产能已经超过40GWh,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动力锂电池的产能供求关系可能发生逆转,甚至引发行业洗牌。
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0万辆,粗略计算实际使用动力电池达到了16GWh——17GWh,而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26GWh,但市场实际可供应动力电池量远大于这个数值。2016年,动力电池供需关系在短暂平衡之后将迅速转变为过剩。
但作为动力电池的投资者和生产者,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对于消化产能充满信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2020年累计产销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可以实现,加上储能市场的国内、国际需求,动力电池企业是可以消化大部分规划产能的。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电池制造技术、安全性能、成本为优势的企业将会胜出。
2015年,有20余家整车、动力电池以及其他相关企业计划或已经投产动力电池以及上游原材料领域,少则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如此大胆的投入,不仅因为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国家政策补贴和地方政府“政绩需求”的推动。
动力电池需求分析
一、优质动力电池产能供不应求
优质动力电池产能供不应求格局比市场预期更为严重。动力电池企业由于未能及时扩产,导致目前产能严重不足,预计要到2016年下半年,新增产能才能集中释放。2012-2017年动力电池有效产能与需求之比分别为:5.51、2.91、1.12、1.08和1.40,由于二三线企业获取订单能力有限,2014-2015年将是一线动力电池厂商产能供不应求的黄金时光,至少到2016年供需格局才逐渐趋于平衡。
同时,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两极分化加剧。大型动力电池企业订单充足,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较高的毛利率;而小型企业订单量不足,持续亏损情况严重,部分企业被迫将产能转向电动自行车、3C电子产品等低门槛领域,或被一线企业兼并收购。
二、2017年动力电池市场暴增
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正进入黄金期,201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共生产电动车(含微型车)78499辆,较2013年增长逾250%。到2015年,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渴望加速增长到25万辆,在这种高速成长的情况下,到2017年,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将爆增400%。
预计中国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将从每年40亿安时猛增到200亿安时。如果以3.5V电压计算,将达到是70GWh,这是特斯拉Gigafactory超级电池工厂产能的两倍,并超过2013年全世界产能的2倍多。
三、动力电池仅4成国产成短板
尽管动力电池严重供不应求,但目前车用动力电池中有60%-70%的产品源于外资企业,国产动力电池产品仅占四成左右。虽然不少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开始扩张产能,但本土企业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生产一致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不容忽视的行业短板。
目前高端锂电池的生产材料如电解液、正负极材料以及隔膜等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企业基本都依靠技术收购和产权转让等进行生产。另外在电池管理和成套系统上,国内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尽管动力电池行业前景看好,但需求暴增暴露出的行业结构性等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优势企业将赢得更多的机会,“大鱼吃小鱼”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增强。
锂电池区域集群分析
相关调研指出,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近几年随着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成为拉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增长的新生力量。
一、珠三角地区:增速稳步下滑
凭借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的优势,珠三角地区锂离子电池产业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体系,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2014年珠三角地区(含广东、福建和广西)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27.1亿只,同比增长3.8%,增速比2013年下降5个百分点,占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的比重为51%,比2013年下滑近4个百分点。其中,广东省锂离子电池产量首次突破20亿只,2014年增幅接近20%,全国占比达到38%,比2013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二、长三角地区:占比逐步提升
近两年,长三角地区锂离子电池产业开始逐步向动力电池转型,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在电动汽车产量大幅增长带动下,2014年长三角地区(含上海、江苏和浙江)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1.8亿只,同比增长23%,增速比2013年提高10个百分点,占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的比重为22%,比2013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江苏省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8.7亿只,同比增长14%,产量仅次于广东省位居第二,全国占比达到16%。
三、环渤海地区:产量持续下降
随着环渤海地区消费电子产品产量不断下滑,加上投资规模不断萎缩,2014年环渤海地区锂离子电池产量为5.7亿只,同比下降5%,降幅比2013年收窄2个百分点,占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的比重为11%,比2013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其中,天津市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4.9亿只,同比增长4%,扭转了2012年以来的下降势头,产量位居第三,较2013年提高一位,全国占比下滑至9%,比2013年下降1个百分点。
四、中西部地区: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全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加上中西部地区资源、土地、人力等优势较为明显,投资规模快速扩大,产业增长十分突出。2014年中西部地区(含江西、湖北、重庆、贵州和云南)锂离子电池产量首次超过环渤海地区,达到7.9亿只,同比增长54%,延续了2013年高速增长势头,占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5%,比2013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江西省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3.7亿只,同比增长15%;重庆市、云南省和贵州省2014年增速分别为500%、270%和250%,产量分别达到0.7、1.0和1.2亿只。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