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在深圳举行“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新需求——2016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论坛”,力图理清动力电池产业格局及需求方向,探讨新时期的动力电池挑战和应对之策。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研究院副院长梁成都发表了《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挑战与进展》的演讲,他认为全固态动力电池的商品化还需要3-5年,从现在看来还有材料、结构及电池设计等诸多基础问题等待解决。
全固态电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主题方向,一是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方向;二是聚合物电解质的方向,一个是有机物,一个是无机物。韩国LG、三星、日本丰田、索尼、松下;台湾辉能、博世,都在进行以聚合物为固态的研究,以及基于陶瓷类电解质+聚合物的研究,全固态电池当前并没有完全实现产业化。
从总体分布来看,固态电解质研究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美洲,美国做固体的比较多;二是亚洲,集中在东南亚,做电池研究、生产、开发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
全固态电池最关键的是离子问题,一般里面加有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起着隔膜作用。在过程中,离子导电性、电极里的离子导电性、界面上的离子导电性,是非常关键的三个导电性问题,这会对电池容量、充放电性能、功率等产生影响。
固体电解质大概分为三类,一是聚合物,二是氧化物、磷酸盐,三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优点是和传统的电池生产方式比较接近,但它有明显的局限。CATL在聚合物方向有很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同时有大量电池的设计和研发,我们设计和国际上有一些区别,那就是在提高导电性、密度方面做了工作,处于比较早的研究阶段。CATL认为全固态电池真正能把能量密度做上去,做到300-500公里的续航里程,对循环寿命的要求可能稍微短一点。
全固态电池的优势是耐用,就算电池中间打了钉子,照样可以使用,切开、剪开、折弯照样可以工作,中间没有液体,不会有流动性。发生危险后,没有那么强的燃烧性,从安全角度来说,能量密度和现在的锂离子电池相比,还是有明显的优势。
全固态电池的缺点很明显,一是常温下离子导电性比较差,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很大,需要一个加热元器件,温度升高后,导电性变好,升高温度需要消耗能量,在过程中它的可用能量打了折扣。同时由于功率性能有一些问题,达不到离子导电性,所以很多时候要配套其他的储能系统一起使用,就像加上操作电源器等等。更明显的缺陷是窗口比较狭小,由于里面用的是有机物和电解质,一般在4V以下,对应的是3V的材料。由于电压低、容量低,总体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这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研究都在寻求更好,能承受更高电压的固体电源,做到离子导电性更好,对于固体氧化物做了深入研究。小电池、薄膜锂电池设计,循环理念比较小,当它一做大,就会出现问题。从小电池如何做到车用大电池,这非常极端。
对于氧化物,固体电解质还是不够,一系列已知的氧化物的离子导电性相差很多,现在最好的级别接近应用水平,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发挥全部的离子导电性,主要是接触点上。
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固体电池,明显的优势在于固体里的离子导电性接近现在的液体离子导电性,光从离子导电性的水平来看,已经接近应用的水平。日本公司最近几年在硫化物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硫化物也是CATL的重要研发方向,主要优点在于离子导电性比较好,对于金属来说,窗口比较宽,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用到很多高定位的电子材料。
对一个电池来说,正极界面和负极界面存在界面反应的问题,有一些界面中间加了缓冲层。离子导电性问题主要是接触的问题,采用热压方式,使得界面上的离子导电性变得更好。这个材料对于硫化物来说,本身的稳定、空气和水的稳定性,遇到水会放出硫化氢,有毒气,并且很臭,如果车里出现这个问题,人承受不了。
CATL对这个材料进行改进研究,只有改变材料才可以真正实现体系产业化。但制造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生产流程、工艺方式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方式完全不一样。CATL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建立界面介质,如何达到最佳的状态。改进之前材料是不稳定的,改进后在时间窗口范围里是稳定的。电池本身是安全,不会放出有毒气体,在生产方面大大降低成本。这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一个技术路线。我们对它的循环性能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观察有压力和没压力状态,发现加压后对循环性有一些改善。
说到电池的生产工艺,大家希望全固态电池可以出来,但问题是现在连生产设备都没有,这是一个挑战。纯固态的生产工艺过程,将来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工作,即使现在把电子化完成,从生产设备开发、设计出可使用的电池,至少还要3-5年的时间,化学体系现在本身需要一个成熟度,所以我们认为基本在五年左右,当然不排除当中会有突破性的东西出来。
市场希望解决全固态的安全问题,提高能量密度,使车可以开得越来越远,能量密度提高,电池成本下去,CATL认为它在未来实现车用是有希望的,但大家需要有点耐心。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