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接近尾声,本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近日接受了专访,分享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发展、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付于武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更应该追求质的提升。国内企业应该加强协同合作,把中国的市场规模优势转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另外,针对微型电动车管理问题,付于武建议产品认证在前,企业认证在后,加强事后监管。(以“重新定义汽车——新技术 新模式 新生态”为主题的第六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6),将对变革图景和路径展开讨论。快来点击参会报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成长期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一路突飞猛进。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15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全年产量规模有望突破30万辆。
在付于武看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产销量数字背后,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经过数年的努力积累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成长期。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迈出了转型升级非常坚定的一步。他指出,世界各国汽车企业都在寻求转型,通过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占据技术制高点,都成为了跨国公司全球性的新的价值观。
目前,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市场可供选择的新能源车型也越来越多,逐渐走入私人消费市场。付于武对中国现阶段的推广情况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不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相关零部件企业也发展很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优势。
但火热的市场后仍然需要有冷思考。付于武指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更应该追求质的提升,而不是过度追求量的提高。新能源汽车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尤其在动力电池方面。付于武在与丰田、本田等车企的技术交流中得出判断,国内外在电池等核心技术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国内企业应该利用目前强力的政策支持,加快突破相关技术。
“现在三星、LG等电池企业已经进来了,比能量、功率、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很有竞争力。我们不能挡住不让他进,而是要把自身产品的性价比、安全性等做得更好。在市场狂欢的背后,我们产业特别是搞技术的人要有冷静的思考。理智的面对,认真的积累,踏实的前行。走捷径一点想法都不要有。”付于武建议,国内企业应该加强协同合作,无论是整车厂还是零部件企业都面临跨界的问题,需要产学研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把中国的市场规模优势转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在政策方面,付于武认为,新能源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鼓励政策不能退。因为跟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竞争力还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尤其“十三五”的前三年,补贴政策不能取消,否则千辛万苦建立的市场很快会垮掉。但付于武也表示,合理有弹性的退坡机制是有必要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规模上来以后,将有效减低生产成本,不再依赖补贴。在新能源汽车成长期,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要发挥作用。
微型电动车管理应先产品准入
付于武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微型电动车课题组组长,多次组织微型电动车发展问题的调研与讨论,并形成了相关的政策管理建议方案。他表示,马凯总理对微型电动车的发展已有批示,要纳入正常的机动车管理。这是一个积极正面的信号,而不是否认微型电动车的存在价值。“微型电动车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不光是整车产品,全产业链都已形成,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乡镇市场的出行需要,其生命力是顽强的,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付于武如是表示。
一方面,政府需要积极面对微型电动车市场,引导市场规范发展,但管理必须区别于传统车体系,不能要求低速电动车达到乘用车标准,但要把安全问题考虑进来。另一方面,微型电动车企业要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朝着生产更好的产品、更好性价比,满足市场需要方向去努力。
在具体的管理标准上,付于武倾向于用欧盟的摩托车归类,最重要的是解决路权界定问题。以一个机动车的管理政策来覆盖全中国,也是不合理的。在成熟的欧盟标准之上,按中国国情来完善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禁止微型电动车上路,但远郊区可放开,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也可以上路,这就规避了实际管理中的很多矛盾。
即使微型电动车在将来实现转正,仍然有一个准入的过程。付于武建议,产品认证在前,企业认证在后,加强事后监管。“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出来。如果政府不坚定不移的实施事后监管,机会就属于别人。未来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考验企业,更考验政府革新管理的能力,更好地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