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多年的微型电动车市场,千万辆以上的空间,附加2015年来地方政府相继“放行”的有利信号,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面前,行业一片躁动。快速增长的行业态势下,“鱼龙混杂”也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一场没有硝烟的微车战场中,弥漫着多少挑战与机遇,同时战场上的对手又拥有怎样的共识呢?一段由第一电动CEO庞义成主持的名为“谋事微电 聚势泰山”的促膝长谈逐渐把行业战况呈现眼前。
泰山论剑·2015中国微型电动汽车大会举行泰山夜话沙龙。参与嘉宾(右起):浙江立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国、山东德瑞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伦、上海新能源汽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缪文泉、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闻度咨询总经理王丰斌、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
一、微车市场暴露的挑战
吴建国:现在的挑战是产品和模式创新
第一大挑战是产品的挑战,现在所谓的品牌还是处在产品的时期,做好产品意味着所谓品牌的树立。第二个是模式的挑战,从生产模式、渠道的模式到未来商业模式。
现在国家的政策的限制,包括技术上,一是综合城市的相对封闭导致的管制上的不一致。第二个中国必须融入这个世界,以前计划经济趋势必然被淘汰,应该是市场的模式来决定产品的存在与否。现在不仅是产品的同质化、还有竞争手段的同质化,大部分车企都花费精力打价格战,而不是专心做产品。
为什么大家不会把精力用在开发产品上呢?首先是中国制造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改革开放更多是山寨国外的方式,这种山寨模块导致做产品时不能静下心来,未来三到五年的产品需求变化,对产品愈来愈挑剔要求产品做到更加精细化。
行业没有这个能力去做产品自我创新?吴建国表示,首先是生存的压力,市场面没有给企业生存保障,投入大精力,辛苦研发出来的产品,很快去被取代。
缪文泉:产品的挑战主要是政策的合规
现在微型电动车产品定义还没有明确,现在很明确的是机动车的产品,从产品本身来说,挑战并不大。政府应该把这个规则定下来;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尽管现在一年有两千多万的汽车,但是产品实际上正好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层次,它的挑战来自于规则的挑战。
刘刚:挑战体现在合法化、组织化
主要有两个概括,第一个是合法化,目前所做的产品是称之为破坏性产品,传统汽车不一样的,他本身是政策的合法化;另外一个合法化就是市场的合法化,在这个方面还要努力。第二个是组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规则,这个产业会出现一个快速爆发竞争,在组织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领军企业带动产业化的组织发展。实际上这个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传统汽车不一样的产品,就是今天说的重创空间、重创企业,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生出一些优秀企业。
王德伦:挑战在于企业的管理
机遇肯定是和挑战相关的,从最高层次上来讲,挑战在于企业本身进入这个领域的综合素质如何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抬高物价等等问题,但是最终挑战还是在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就是两个字“管理”。
王丰斌:行业需要领军企业
这个行业里面可能强大的企业还不够强,或者不够多,真正这个企业里面要有健康的发展,一定要有领军企业来规范,这样才能发展的好。
殷承良:机遇来源于好的思路
首先第一个机遇,市场潜在2个亿的客户群体,甚至有人夸张的说5个亿,大家都认为是机遇,所以就冒出来了山东2000多家,但进入的不一定都是机遇。 第二个是新能源吗?一个铅酸电池,一个有刷的电机这些都是档次特别低的,所以说现在并不是新能源,只是这个市场适合它。第三个现在2000家已经足够多了,考虑到车可能是同质化导致的产量小,制造工艺四大生产线,是否能有一个代工企业来做会好?已经有十几家做全国验证的,他们可以有更好的模式销售,用互联网的思路建一个线上线下的销售团队,
王德伦:行业最后能成气侯肯定不是大的汽车公司
他们即使进入这个行业,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居高临下,比如力帆汽车从摩托车转型现在为止,没有能力居高临下来做,甚至对这个行业是一窃不通,有些对体制很多方面的原因,总之是没有潜力的,我敢肯定讲是他们的问题,这里很具体的问题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