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能源汽车

甘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专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

2012-07-11 10:27:51 零排放汽车网-专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节能汽车等新闻资讯 网友评论 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笑。叶盛基格外讲究“缘份”两个字。“大家在一起是缘份,今天见面也是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笑。

叶盛基格外讲究“缘份”两个字。“大家在一起是缘份,今天见面也是缘份,”他第一次见到记者时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叶盛基的办公室内,没有见到一个汽车模型。除了桌上整齐摆放的一些汽车资料外,丝毫看不出这是个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的办公室。

“因为我不喜欢摆弄东西,不喜欢乱。我东西要规整些,包括资料,及时看完,过了期的东西大多及时清理,不然太占地方,”叶盛基笑着说。

甘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专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

叶盛基在接受媒体采访

走出农村

1962年国庆节出生在福建南平农村里的叶盛基与其他大山里的孩子相比,显得有些娇弱-----既怕太阳嗮也怕蚊虫叮。

“不要看我现在肤色深,但很怕太阳嗮,阳光稍微有些强烈就睁不开眼睛。上山的时候我怕蚊子咬,也怕蚂蚁爬,也许是体质敏感,蚂蚁爬在身上,皮肤肯定红一大片,”叶盛基由此得出结论:自己不适合干农活。

但生在农村干不了农活怎么办?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小时候试学过裁缝。因为我就想找个没有太阳嗮,没有蚊子咬,没有蚂蚁叮的地方”。

回想起来自己的成长经历,叶盛基自娱地说:“没想到自己走上汽车工业这条路,竟然是因为年少时不堪日晒虫咬!”不过穿针引线的事并没有学多久,他还是选择了好好读书。

进入小学时,叶盛基快10岁了。那个年代小学在村里读,初中需要去公社读,村里每个大队至少有两个班的小学毕业生,全公社有20多个大队,所以有40多个毕业班,而公社只能招10个班。

“在山区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小孩又很多,于是就有了所谓‘小学戴帽初中班’,意思是留在小学继续念初中。当时有句口号:农业学大寨,教育也要学大寨,小学代办初中班,新鲜事物。”

于是他小学毕业后去了所谓的“小学戴帽初中班”。在这样的班里,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但也许是天生适合读书,也许是离开农村,走出大山的心过于强烈,叶盛基在初中毕业时顺利的考取了南平市一中,这也是南平市最好的高中。

“我当时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特别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看到了走出农村读大学的希望。虽然当时中考只有百分之几的升学率,但我还是考入了南平市最好的高中。”在回忆这个过程时,叶盛基的笑容里还是带着满足感,因为这次机会,让他走出了农村。

在高中的两年,叶盛基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故高考没考好,成绩不理想,最终被当时的安徽工学院,如今的合肥工业大学所录取,专业为汽车工程。

“高考过后心情不好,有点不想去。”即使如此,在犹豫很久后,他还是抱着小黄书包,穿着哥哥的小军装,只身前往了合肥。

最后到的一位

到合肥那天是1979年9月6日,也是合肥工业大学新生报名的最后一天。进入学校时,天色已晚,报名点也快收摊了。

负责报名的老师在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看到了叶盛基,皱着眉头问:“你来干啥的?”

“我来报名的。”

老师问及来迟的理由,叶盛基当然没说。

也因为是最后一位报名者,宿舍的床位自然也只剩下一个。“我印象很深刻,那个床位是对着楼道的,最边上的一个床位,因为先到的同学已经把比较好的床位挑完了。不过这不重要,有床睡觉就够了,”叶盛基如是说。

既愉快又紧张是叶盛基对大学生活的整体评价。“对我来说,既要好好学习,又要参与社会工作,”叶盛基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会领导。

“参加学生会工作后发现,我很喜欢做宣传工作。因为我们南方人嘴巴比较笨,做宣传工作,既锻炼文笔,又锻炼口才。”叶盛基自嘲地说。

由于文笔还可以,在担任宣传部长的同时,叶盛基还兼任了广播站总编,并在系内与同学们一起创立了一份刊物,名为《春华报》,先后任副主编、主编。

叶盛基告诉记者:“与一般同学相比,我可能稍微成熟一点。全班32个同学,我的年龄和身高都排在第五名。也许是因为我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太多矛盾,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

“我高中很积极就想入党,但因为我们那里的高中没有入党的先例,因此我是在大学里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还强调:“当时,我的想法很单纯,工作第一,生活第二。因此参与社会工作在培养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奉献精神。”

毕业分配前夕,叶盛基曾有过苦恼。“分配时,因为综合条件可能好些,所以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去国家机关(机电部)工作。但我并不想去,因为我希望能找一份更专业性的工作。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要服从安排。”

对于叶盛基的苦恼,老师很诧异,为什么这么好的地方,他不愿意去?老师又提供了另外的一个选择:行业机关报社(中国机电报社)。

在外人看来,这是份再好不过的工作,而且也能发挥自己的文字优势,但叶盛基还是很犹豫。经过了一天思考后,叶盛基找到老师,表达了自己不愿前往的决定。

他回忆说,当时有种“专业”思想,希望能用学习到的汽车专业知识,为中国汽车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是去企业还是去研究单位,希望找到与业务有更深度关联的工作。《中国机电报》虽然与专业相关,但不是直接的关联。叶盛基坦诚地说:“不要看我能写东西,我毕竟不是学新闻的,报社需要的是新闻系的专业人士。”

叶盛基告诉老师,如果允许他不去,他就不去;但如果组织上决定让他过去,他绝对会服从安排。最终,老师并没有做出违背他意愿的决定。

在犹豫彷徨时,一个名字跃入叶盛基的眼帘: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研)。

1985年7月15日这一天,叶盛基在单位名录中发现了中汽研,该中心成立于同年5月,而毕业时间恰巧是7月中旬。“看到这个名字时,我觉得非常适合。自己‘专业’思想较强,而该中心当时正好是汽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叶盛基如是说。

于是他下定决心去中汽研工作。填表过后,叶盛基找到了当时的系主任姚铁成教授,询问道:“填这个行不行。”姚教授说:“行,你填吧。”

叶盛基回到宿舍后,在和三名山东同学交谈中得知,其中两人的第一工作志愿都填了中汽研。但听说叶盛基也填了中汽研时,二人立即修改了志愿。

待到分配结果公布时,叶盛基毫无悬念的被分配到了中汽研。派遣证于当月20日下发。准备收拾一天后,叶盛基在21日晚上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22日他来到了中汽研,正式开始工作。

心情指数模块
digg
作者: 来源:第一电动月刊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