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九厘】春节过后,平静了小半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又开始变得火热,无论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还是新问题一一呈现在大众面前,需要一个个地去解决。针对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话题提出一些疑问,并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骗补处罚到底什么时候结束?
最早财政部公布5家企业时就只是掀开骗补一角,所以骗补虽结束,但处罚还在继续,而当工信部再对7家企业开出罚单,也一度引来热议。对于骗补一事,大众的反应是激烈的,但国家的态度是冷静的。一句话来说,除了吉姆西被取消生产资质,其他企业都“罪不至死”,所以在处罚这件事上,国家也有所保留。
笔者曰:小说与剧本等文学创作者都十分清楚,情节发展按顺序分为序幕、开端、经过、发展、高潮、结尾以及尾声。对于“查骗补”这件事,笔者认为尽管已经对一些企业开出了罚单,但或许还处于由高潮走向结尾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去年流传出的那份骗补名单,既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也没有铁证来反驳,而官方开出的处罚名单也是断断续续,什么时候能真正结束也不得而知。
其实事件发展至今,大家之所以持续关注着,并不是说唯恐天下不乱或对涉事企业落井下石,不过是希望看到一些态度、担当和行业发展的曙光。
低价才是新能源汽车的出路?
小到一卷手纸、大到一栋楼,春节一过,价格必涨无疑,所以关于涨价这件事按理说我们应该见怪不怪,那为何新能源汽车会引来如此多的关注?首先,新能源汽车作为朝阳产业,这两年发展迅猛,深得车企、零部件企业、资本市场等的关注;其次,最先传来消息的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四大城市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前沿阵地,稍有风吹草动就能传遍四海大地;最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限行限牌等一系列举措让电动汽车在这些一线城市成为香饽饽。
笔者曰:补贴少了,价格涨了,电动汽车还会有多少人买账?这是最近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众关注的本质或许是,商品本身的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否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所以,购车价格并不起决定因素,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标准,低价不是出路,高价也不全然没人买账。
另一个问题是,若一线城市阵地失守,二三线城市如何打破局面?
车桩1:1就真的能解决充电问题?
春节期间,笔者同亲友外出时发生了一件让人抓毛的事,所驾驶车辆的剩余油量根本到不了目的地,但距离最近的加油站却无法加油,所以我们只能绕路而行解决加油问题。
尽管是偶然事件,但作为新能源汽车从业者中的一员,还是心生惶恐,如果这时候开的是一辆电量即将耗尽的纯电动汽车又该何去何从呢?答案似乎很明显,无论是找到充电桩补电还是等着被救援,都只有等待。所以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让用户产生里程焦虑的实质是充电时长,其次才是充电桩少与分布不均的问题。
另外,笔者在某小区路旁总能看到一辆用家用电源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和两轮电动车一样,从家里接出一根线来充电。)
笔者曰:上述两个事例其实反映了电动汽车续航、充电、使用与安全的几大核心问题。笔者进一步提出了下面这几个问题,连生产者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产品,如何去说服用户?充电桩从建设到使用,如何做到保有量与使用率的平衡?公共领域与私人场所又该如何协调?值得电动汽车引以为傲的使用成本在差异化的电价与服务费下如何彰显?车桩1:1之后的里程焦虑又该如何化解?
如何规范动力电池行业发展?
近来,对动力电池行业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点:1.电池企业的合计产能远超实际需求,产能过剩问题日益显现,且可能是低端产能过剩;2.上游材料水涨船高,价格因素制约电动汽车发展;3.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与动力电池的报废周期的临近,电池回收越来越迫切,并且明确责任主体也十分重要。
笔者曰:上述的三个主要问题从上游材料、生产环节到后市场,大致就涵盖了这个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笔者认为,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结合上述问题,对动力电池行业的规范,简单来说也有三点:一是统一产品相关标准;二是通过引导、整改甚至取缔不合格“小作坊”,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实力企业;三是电池回收利用提升日程并出台具体实施措施。
所以制定动力电池新国标、加紧出台《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当然不是简单的用产能达到3-5GWh或8GWh来界定)以及明确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与方针政策等来规范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