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淦文珍】日前,雷洪钧博士发表了《关于杨院士对新能源汽车几个质疑的推敲》一文(点击阅读原文),如题所言,全文主要是作者关于杨裕生院士对新能源汽车的几个质疑的推敲。随后,杨院士发文答复雷博士,火药味很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有这样的一次交锋并不多见。看上去是补贴之争,却也是立场的对立。而双方所探讨的问题,也指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如何顺势而为,在这场挑战中掌握主动权?
补贴未出 技术路线与地方政策先行一步
虽然外界对补贴的关注度一直是有增无减,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绝对不只有“补贴”一词,国家发布的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都不能错过。在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布,这也是业内千呼万唤的新能源汽车最新政策。而国家补贴调整政策未出,不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已先行一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在加快进程。以下为记者整理最近一个月以来国家与地方发布的部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
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正在加紧制定,而从一些地方出台的推广与补贴方案来看,新能源汽车在推广应用补贴上将从过去单一的购车补贴向多环节的“组合拳”转变,其中市民购车补贴相比此前政策将会有所下降。同时,部分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将更多倾向新能源汽车开发,对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和购置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机构等,在推广应用环节进行补贴。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提上议程,欲了解各地充电桩的补贴政策与建设规划的可参见本站《历年电动汽车充电桩政策解读 身怀“洪荒之力”充电桩将爆发》一文。
降成本提技术 核心部件成焦点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的需求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呈现井喷之势。从锂电池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三季报净利润变动幅度为正的有50家,其中增幅超过100%的有21家,超过500%的有6家。当升科技、天齐锂业和新纶科技领跑前三甲,预告净利润增幅分别为3136%、1860%和989%。
锂电行业大有利益可图,欲造车必先在电池上摆脱依赖。格力造车的消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关于格力造车的消息总算是有了新的眉目,银隆建世界最大的钛酸锂材料与电池生产基地。
早在去年11月份,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到盐湖股份考察其锂盐板块业务,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表示未来五年力争在青海布局10GWh的动力电池项目。而近期再次传来消息,盐湖股份与比亚迪、深圳市卓域成投资有限公司拟共同投资设立新公司青海盐湖比亚迪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主要经营碳酸锂项目,成立后将启动3万吨碳酸锂项目建设。
有机构称今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在这轮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大潮中,不少电池企业纷纷踏上产能扩张的征途,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投资热点。而依托我国丰富的锂资源和海外锂资源,动力电池的价格会进一步下降,电动汽车生产成本也会适当降低。但对上述的扩张潮,业内人士表示,要警惕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
对于电池缺乏标准,尤其是尺寸规格标准不足等问题,国家也正在加快对电池相关标准的制定,上述整理的政策就有对电动汽车“大三电”的政策,详情可在搜索关键词查看政策原文。
企业谋局求变 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
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总体发展规划来看还是很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标准严要求将有利于加速行业洗牌,让行业更加成熟与稳定。
引外资入局,海外并购成为国内车企业减小政策制约的方式之一。而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主流车企实力的提升,与外企合作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江淮与大众合作,双方拟以新能源汽车产品为基础,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的合资公司;吉利收购英国电动车企业开发新的电动汽车;小康股份收购美国新能源汽车系统ACP,抢夺电动汽车“准生证”等。
不过外资反哺国内企业,是否能改变现有的格局,打造出既能量产又能与国际媲美的产品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布局新能源汽车终端 用车模式多样化
除了降低成本外,运营模式的开拓将成为后补贴时代企业重点布局方向。最近网约车司机有点不好过,合法地位虽被认可,但紧箍咒似乎越念越紧。最近各地纷纷出台的网约车新政对运营平台、车辆、驾驶员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部分地区的新政还被指“不近人情”。而即便新能源汽车可用作网约车,符合条件的品牌也为数不多。总之就是即便有车在手,不符合要求也难上路。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这条路上不免有点出师未捷的味道。
分享经济之下,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也越来越火,新能源车在租赁业的进驻本身是一种信号,一方面反映政府对汽车租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传递出政府对汽车租赁的导向。分时租赁不仅仅为日常出行提供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新能源专用车分时租赁也日渐兴起,物流行业的用车方式也将多样化。在未来,新能源汽车所能运用到的场景也会更多。
小结:补贴,是国家扶持新兴产业的手段之一,在新能源汽车的培育阶段,采用补贴的方式,扶持企业搞技术研发、新产品研发,激活市场活力是必要的。但随着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政府就会调整政策,用新的政策和行政干预手段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企业要做的就是顺势而变,在这场角逐中越挫越勇,最终脱颖而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