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让其】9月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部分车辆未销售给消费者就提前申报补贴,不少车辆领取补贴后闲置。通报重点通报了5家骗补企业,即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为了进一步了解通报内容,笔者对通报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该通报反应出一大问题,就是“务实”与“务虚”。务虚的地方,写得很含糊,没有一个标准。务实的地方显得格外彪悍,该罚的罚,该整顿的整顿。如,它没有公布“有车缺电”、“标实不符”、“闲置车辆”的企业名单与骗补金额等,这是务虚的地方。务实的是,它公布怎么处罚这些企业的政策。另外,在该通报中,笔者认为有许多困惑的地方可以探讨。笔者脑容量不够大,需要大家一起来捋一捋,如果你有好的想法与看法,看到本文请留言!
困惑一:为什么国家只公布5家企业?
为什么国家只公布这五家企业,而其他企业没有公布出来?编者认为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抓典型,重点整治这些企业。给其他企业加以警告与震慑,表现政府的决心。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如果一下子公布90多家企业名单,会掀起轩然大波,整个产业会元气大伤不说,外企也有可能趁虚而入,抢战国内市场。这是对产业不利的。
(三)吉姆西、五洲龙等5家企业确实是最严重的。这就和打贪打黑一样,要么不打,打就打“大老虎”和幕后老大,有时候也会墙打“出头草”,有时候是“软柿子”。吉姆西不用说,是最先被媒体披露出来的,它算“出头草”,它用“空手套白狼”的方法骗取国家补贴,“骗补”很严重。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河南少林在国内汽车界知名度都算不错,至少耳熟能详,算“大老虎”。至于奇瑞万达,它是奇瑞旗下的子公司,也算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公司,算“大老虎”。
(四)通报五家企业,而不通报其他企业,但未必不惩罚其他企业,该罚的罚,该整治的整治。但是,罚了还是没罚,整治结果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除非政府公布出来处罚结果信息。鉴于此,重点还是在整治,第二点就是能够没收被骗取的钱,三是威慑作用,杜绝后患。
困惑二:为什么9月份才通报出来?
通报仅仅公布了5家企业的原因,前面也介绍过了,这里不多说,只是一个引子而已。为什么国家等到9月份才公布骗补和谋补名单?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一)“骗补”调查始末
“骗补”事件是在什么时候曝光的?今年一月份,是被某媒体曝光出来的,文中描述的“骗补”手段令人发指。为此,国家很快就做出反应。
在1月21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宣布启动新能源汽车骗补清查。
1月24日,四部委已经迅速的抽调了精英人员,组成了一支调查小组,划定重点区域,调查重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骗补情况。在财政部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布置视频会议中,启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坚决打击各类骗补和寻租行为,检查工作于2月1日启动,至3月下旬结束。
3月2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某论坛上表示,已发现一些企业存在新能源车骗补行为,下一步政府将对这些企业严肃处理,而对已经下发的补贴,如果存在骗补行为,要“扣回来”。
4月6日,工信部某权威人士透露,此前由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联手启动并执行的新能源骗补调查行动,已经悄然升级,国务院已经亲自牵头调查。
7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督查报告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惩处骗补行为并完善相关制度。7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西安主持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参会并透露以上信息。与此同时,也公布了一些骗补手段,涉及金额等,但没公布企业名单。
9月8日,财政部通报了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部分车辆未销售给消费者就提前申报补贴,不少车辆领取补贴后闲置。对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及河南少林5个骗补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二)为什么调查历时8个多月?
骗补调查历时8个多月之久,中间还曝光了疑似“骗补”的企业,以及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里就不细细说明。这里困惑的是,为什么调查长达这么久?归根结底就是大面积企业“骗补”。
(1)涉及企业之多。根据《通报 》记载,调查涉及到9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根据网上媒体报道,可能也涉及到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企业的调查,涉及到的企业可能会更多。
(2)涉及范围之广。一是调查地域之广,只要有生产与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基本上会派人下去调查。二是调查还会波及到相关产业链,如动力电池企业等。
(3)调查的过程繁杂多变、困难重重。从发布调查通知、召开调查会议,派人下去调查,暗中探访与获取相关信息,整理数据材料等,到公布通报,都是需要时间的。并且,派到各省市调查的人员,有暗访,增加了工作难度。
(4)涉及到的金额大、车辆之多与“骗补”手段之复杂。有关部门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年初组织力量对93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
困惑三:“骗补”结果出来,补贴政策也快下来了?
关于2016年的补贴政策,一直都没确定。随着“骗补丑闻”曝光,除了官方放话 “要调整补贴政策”外,更有网络版的阶段性讨论稿抢先亮相,其中引入的指标合理性已经引发业界热议。
2015年4月份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了补贴方案。中机电在去年12月份,颁布了《关于开展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申报工作的通知》,提高了新能源汽车技术门槛,并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废止。2016年,网络版本的补贴政策很多,各种版本中,都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不过,国家对这些版本尚未表态,也未公布新的调整政策。
2016年,我国共发布了3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4月底,从工信部获悉,2016年发布的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将全部重审,第4批的车型也将退回重审。不过,今年国家尚未公布第四批推荐车型目录。
近日,有消息称,我国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预计最快于9月出台,将在原有的2016年至2020年补贴方案基础上,提高准入门槛,降低补贴额度。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财政补贴政策近期将有所调整:一是配合工信部在提高技术门槛的基础上提高财政补贴政策,在保持2016-2020补贴方案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进入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和产品的门槛,使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能够获得财政补贴,相反的就得不到补贴;二是完善补贴标准;三是健全监管体系;四是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王秉刚表示,骗补和补贴的标准修订是可以分开独立进行的,不存在先后顺序,之所以补贴标准迟迟未发布,只是因为标准的修改,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体系的工作,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困惑四:取消补贴资格到底对企业有没有影响?
在通报中,有这么一句话:“自2016年起取消五洲龙等4家企业中央财政补贴资格,何时恢复执行中央财政补贴政策,视情况而定。”这句话有点务虚,含含糊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容易让人钻空子。到底这些企业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再次获得国家补贴资格?我想政府的后续工作正在展开,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项“恢复执行中央财政补贴政策”标准与体系来。
“届时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共同核查验收,验收合格报国务院批准后方可恢复执行财政补贴政策,但不恢复预拨财政补贴资金资格。”这句话是对上面一句话的补充,比较务实。分析得到,(1)几大部门高度重视,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等全体出动。(2)有一定的审核流程,核查验收、报国务院批准、恢复。(3)杜绝后患。“不恢复预拨财政补贴资金资格”,就是说不会提前拨付补贴给骗补企业。概括起来就是,规定审查的部门,流程,以及如何杜绝后患等。
但是,从今年起,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政策开始退坡。根据财政部《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与此同时,2016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新的补贴政策还未出台,许多车企处于观望状态,今年预计产销量将会缩减半成,由中汽协预设的70万辆缩减至40多万辆。首先,这40多万辆车的补贴能否全部落地的问题。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一是这些车辆未必都符合补贴要求,二是这些车未必能够进入车型推荐目录中。其次,进一步来说,补贴政策就算在今年发发布,也过去大半年,企业要调整产销方案,并且生产、推广、销售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短短的时间内,经济效益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因此,取消4家企业2016年的中央财政补贴资格,有很大影响。并且,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到2020年后,我国将会停止补贴政策。从现在地方补贴政策来看,多地区的补贴政策已经下滑了,甚至出现了“停补”的地区。
但是,如果反向思维一下,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玩“质量战”,也玩“价格战”,那么没有获得补贴的企业在价格战中,势必会弱上一筹。相反,获得国补的企业优势在于,在价格战中更胜一筹。就拿去年最火爆的6~8米新能源客车来说,总造价大概是50多万,补贴金额高达60万,高出了车辆成本。如果该企业车辆无法获得补贴,那么,(1)它们要花50多万造车,造出来的车,不但无法拿到将近高出造价的补贴,而且有可能空置,卖不出去。(2)在公交公司等招标过程中,因为价格高势必会处于弱势,不言而喻会败下阵来,中标概率降低。(3)企业得不到补贴,是否会引起企业内部的调整,比如生产规模,销售渠道等。
总体来讲,笔者主要围绕“骗补”调查通报和补贴来写,主要分析这个通报中感到困惑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一是公布的企业名单和骗补金额;二是公布时间;三是补贴下发时间;四是通报对企业的影响。(来源: 唐让其)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