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新能源车的发展势头迅猛,其市场化方向也得到行业的关注。除了传统销售模式之外,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也正在成为一种常态的新能源汽车营销模式。不过,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模式真的成为常态了吗?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吴小员认为,“电动车分时租赁”项目的出现有助于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不过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虽然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颇多,但实际上大多只是试点,而非大规模运营,真正的市场化还前途路漫漫。
网点布局难度大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采用“就近取还”原则,用户可以在最近的A网点“租”一辆电动车,到另一目的地B网点“还”,实现异地存取。但实际上一个A点往往需要对应无数个B点,需要布局众多网点以满足其需求。
同时现实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车辆单向流通的情况,导致某些网点的汽车过于集中,某些网点的汽车过于稀少,汽车不同于自行车,体积较大,运输成本也会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此外,城市空间可谓寸土寸金,哪怕有钱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场地设置网点。不过,采访某运营企业时,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正在尝试“立体车库”建设,以节约场地,这也不失为运营商探索尝试的方向。
用户群体不买账
分时租赁借助“互联网+”思维,租车者不用到网点办理租赁手续,只需通过官网或手机APP提供有效驾龄驾照和手机号码,便可完成注册成为会员。通过手机查看附近网点车辆的使用情况,凭会员卡刷卡取车,使用完后停放到共享服务网点充电,并通过APP确认付款,整个租车流程就完成了。
不过目前市场尚处于培养阶段,用户还没有形成租车上下班或者短途租车使用的习惯,依赖公交、自购车辆、出租车。同时,因城市出行距离较远、出差人群比例大,分时租赁服务在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较有市场需求;而二三四线小城市因不受牌照、限行问题影响,对租车市场需求不大。
同时,此前国内媒体报道也曝光了部分租车车主对租借车辆的不爱惜、意外事故损害等事件,不仅提高车辆保养维护成本,同时也导致车辆高速贬值,该类事件直接导致了部分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试点关闭。国民素质良莠不齐,甚至不排除有居心不良的人租借车辆后用于抵押变现、故意不还车等风险出现。
分时租赁或为“骗补”遮掩
就目前来说,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商业模式并不清晰,市场环境尚未明朗的情况,为什么仍有有部分企业大规模进驻呢?一部分是因为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前景看好,另一部分则是借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骗补”。
据此前媒体报道,某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于2014年组建,成立之后便大肆采购新车、扩充网点,其公司高层私下表示,“公司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盲目扩张,但以其目前用户基数及盈利能力,亏损将随着扩张速度成指数增长。”
据其内部人士称,其疯狂扩张却不担心盈利状况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车企将车卖给自己家的租赁公司,获得一份补贴,自己家的租赁公司参与建设充电桩将再次获得一份补贴,之后将车回购到车企,‘骗补’已经成为业内人尽皆知的‘秘密’了。” 有消息称,由于盈利前景不看好,该新能源汽车租赁另一家股东已经决定撤资。
资金占用巨大,盈利难
对于充电桩租赁运营企业而言,电动汽车租赁无论是车辆的购置、网点的搭建、电动汽车充电杆配备、人工成本、场地租金、车辆成本等都需要不小的投入。但与之对应却是市场运作模式不成熟,用户群体接受度有待培养的情况,盈利模式单一。
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对于小资本来说是玩不起的投资,前期投入较大,需要等待漫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过同时他也表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前景必然乐观,但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摸索前行。
有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其电动汽车真正放在租赁网点上的不足百分之十,大部分车企租给了没有新能源租赁牌照的快车平台,虽然不符合政策规定,却解决了100%的出租率。 正是依靠与外包公司的合作,该公司已经做到了收支平衡,是目前租赁企业中经营状况最好的企业之一。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这个行业不管未来前景如何可观,但可以预见的是,距离大规模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段路上需要租赁公司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也离不开政策的监管和引导。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撰写,版权为(http://www.evpartner.com/)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由承办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运营商与车企对接采购交流会暨论坛”将于2016年5月14日~15日在山西·太原晋祠风景名胜旅游区隆重举办!50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知名企业专家将汇集于此为车企及运营商解决国补、地补融资问题,为运营商解决车辆担保融资问题,为车企解决车辆销售问题。同时,网罗2016年各新能源租赁运营企业整车采购需求近10万台,拓展新能源汽车在各个城市落地销售。本届交流会注重市场与政策交流,并促成交易往来,席位有限!欲报从速!点击火速报名!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