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雷洪钧)
目前许多人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提出多种质疑,其基本出发点是对这个“补贴公平与不公平”的质疑。这是一个误区,新能源汽车补贴是政府培育新型产业的投资行为,与社会成员财富再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关系不大。我的理解如下,分享给同行。
一、新能源汽车补贴性质
新能源汽车补贴是政府培育新型产业的投资行为。政治经济学告诉人们,再生产活动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种。再生产要扩大规模,必须要注入新的生产要素。没有新的投资,不可能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很小,必须扩大再生产规模,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体地说要扩大其再生产规模,自然要求有新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从哪里来?政府期望企业投,中央期望地方政府投,地方政府期望中央投,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是导向性的,企业看政府的。
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大部分资金是企业积累的资金来投。企业投与不投,是企业自己的行为,谁有钱,谁来投,没有人去讨论它;政府的投,因为这是大众的钱,大家比较关心,
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层面的投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在投。地方政府投入,地方收益,;中央的投入,国家收益,中央投入多少,中央说了算。
二、为什么要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投入说成补贴呢?
政府文件把中央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投入,说成中央财政补贴(简称:国补),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投入,说成地方财政补贴((简称:地补)。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投入,大家认识是一致的。发展一个全国性新型产业,中央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入一部分,这是一个投资体制模式。但是,以往的做法是,项目立项、层层报批、中央给钱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接到中央给的钱,再打一个折给企业,项目实施完成了,再层层验收。这样的做法,已经出现过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的,各地“进京跑部”,即地方立项,去北京,找发改委(等部委)要投资款。最后是投资效益不佳。
工信部将以往的“投资模式”进行了创新。由过去事前“拿钱”投资模式变成了事后的“拿补贴”投资模式。这样变化的好处是,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中来,而且政府投资额度小,风险小。这个投资模式可以使政府财政投资效益比以前的投资好多了。说得更直白,这个投资模式可以达到了政府要求的“用最少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的目的。
三、为什么把补“补贴拿钱”放到上牌以后,由整车厂负责领取
新能源车辆已经上了牌,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卖给用户了,即实现了销售。这改变了以前“事情还没有做事情,政府投资的钱,就被相关的单位(企业)拿走去分了,事情搞得好与不好,搞没有搞成功,没有人在关心了”的做法。而现在这样模式。却要求企业把产品卖出了,再才有可能拿到补贴钱。产品卖出了是一系列结果的最终落地。
(1)产品是合格的;
(2)整车厂采购零部件的货款已经形成,表明(国补+地补)钱,贴补给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的厂家已经落地;
(3)卖给用户的价格是厂家事先已经扣除了(国补+地补)后的价格。(国补+地补)产生效益的受益方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
(4)车辆已经卖出,即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每一个企业已经产生了利税。这说明(国补+地补)钱,还没有下发,新的税源实际已经发生了。
(5)所谓的(国补+地补)的钱,实际上既不是这个产业以前积累的税收,也不是其他产业这个年度新增加的税源,而是这个产业在扩大再生产规模过程新增加的税源。
以上分析,表明工信部这个(事后拿补贴)的投资模式,是相当先进的。这里有三层面意思,一是这个行业不发展,这个新税源是不存在的;二是(国补+地补)不是这个产业简单生产积累税源,也不是其他产业贡献税源的;三是产业发展到只需要维护简单再生产时,其新增的利税归政府了。再退一步,国家税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这没有一点错,与社会成员财富再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关系不大。
四、到2020年发展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是无期限的,必须要有截止时间。工信部认为到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年产500万辆规模时,不宜再用财政资金支持了。这里有三点,一是时间节点(2020年),二是规模节点(500万辆),三是补贴资金来源限定(新能源汽车再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自己增加增加税源)。补贴资金是多大,可以测算,但是不会是确定的数值。这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新增加的税额度,税额度越大,年产500万辆规模目标达成的时间就越短,否则时间会更长一些。
五、在中国,汽车是一个也不能输也输不起的产业
实际上,汽车在许多经济达国家都是支撑性产业。在中国,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说具体一点,关系到许多人就业,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幸福。2015年中国汽车是年产2400万辆的第一大国,十三五规划,依然要继续提高产量,说明汽车产能没有要求减产。在中国汽车产业是利税大户,但是传统汽车(尤其是乘用车)的核心技术在外国,而产生利润的大头,被外国分走了。
中国已经是汽车生产(销售)第一的大国,但是不强国。要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具体做法,一是减少对传统汽车的投资(要去其产能力,二是对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投资(要增加其产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5年生产(销售)还没有实现年产50万辆的规模。汽车是一个规模经济,一个(乘用车)车型年产能10万才能谈盈利与否。2016到2020年的5年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要从目前的(年产40万辆)到实现(年产500万辆)规模的目标,不增加投资,还有其他办法吗?
写到这里,大家一定理解了工信部文件关于新能源汽车所谓“补贴” 退坡的实质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2017年在2016年基础上减少20%,2019年在2017年的基础上再退坡20%。笔者再解读一下,“补贴”等于投入,上面已经说清楚了。
最后的问题是:
(1)往后的5年却要求新能源汽车再生产规模是目前10倍的扩充;
(2)而政府的投入却要大幅的减少,必须要有企业新投资进入。否则再生产规模不可能有10倍以上的扩充;
(3)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企业而言,希望其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越大,成本才有可能降下来,产品才有竞争力。产品有竞争力,企业才有钱赚。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加大其投入;
(4)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政府而言,其再生产规模扩大了,政府的税收越大。所以说,政府也必须要加大其投入。
目前政策是政府的投入要逐步的、幅度很大的减少,更有一些热“心”人士不停呼吁要加快减少政府的投入额度和缩短时间表。政府减少投入如果没有错,企业凭什么要追加投入呢?
政府的资金,政府做主;企业的钱,企业做主。企业是向政府看齐的,政府的资金投入减少,企业资金投入会增加吗?
大家都要向前看!政府要向前看,企业要向前看,热“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专家(院士)、学者也要向前看。政府要加到投入,企业也要加大投入,中国迈向汽车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一定会实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