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墨烯成功应用于镍锌电池,则15分钟完成充电、续航500公里将成为可能。届时,电动车推广中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将迎刃而解。
据了解,作为重要的新材料和新能源,石墨烯在深圳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材料、导热材料以及复合材料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产业契合度很高,可加快深圳产业结构升级。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表示,深圳正迅速转型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的现代化城市,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石墨烯是未来可能改变人类生活的热点材料,深圳将加强在石墨烯领域的人才支持与资金支持。
巨头公司已着手抢占市场先机
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韧性最好、重量最轻、透光率最高、导电性最佳的材料。Andre Geim教授和Konstantin Novoselov博士于2004年采用机械剥离的方法,首次获得了石墨烯,并发现其具有理想的二维结构和奇特的电子性质,这一发现很快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和产业界极大兴趣。2010年,两人由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去年,欧委会决定投资10亿欧元、期限10年,启动欧盟未来新兴技术(FET)石墨烯旗舰项目,旨在把石墨烯和相关层状材料从实验室带入社会,为欧洲诸多产业带来一场革命。
“石墨烯发现之后仅6年就获诺贝尔奖,几乎是史无前例。而获奖之后才4年就获得投资也是极为罕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教授说。
Andre Geim教授介绍,石墨烯是最薄、最坚硬、导电性最好而且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生物质材料、传感器、超高频电子及光电子设备、药物载体,以及用作触摸屏、保护膜、选择性过滤渗透膜等。
“事实上,石墨烯已成为制造灵活显示屏、可穿戴设备以及其它下一代电子设备的理想材料。通过它或可制造出可弯曲的智能手表、可折叠成智能手机的平板电脑等。”一位与会的业内人士说,目前,三星、苹果和谷歌公司等三大巨头已开始积累各种与石墨烯有关的专利。“据预测,到2016年全球移动设备销量将高达8470亿美元,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将高达19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掌握了石墨烯的开发技术就成为公司未来在电子设备市场发展的关键。”
“一场材料领域的‘革命’正在发生。”Andre Geim教授认为,预计3—5年之内,石墨烯会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应用。记者则注意到,华为、富士康、比亚迪等深圳知名企业均参与了此次论坛。
据悉,尽管世界各国对于专利申请的门槛不一,但单从数量上讲,中国大陆申请石墨烯技术的专利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石墨烯热”的大风已经刮起。
有望实现电动汽车续航500公里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近年来也一直在做石墨烯产业化的发展研究。“现在主要是研究石墨烯在镍锌电池体系的应用,即针对现在应用较多的铅酸蓄电池和锂电池的缺点。其中,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几百次,且具有污染性。而锂电池用于电动车,但续航能力较弱且充电耗时长。所以我们现在希望研发一种用不坏且高容量的绿色电池,甚至是锂电池蓄电量的2—3倍。”
康飞宇说,目前实验已经取得很好的结果,正准备申请美国、中国的专利技术。“如果研发成功,15分钟完成充电、续航500公里不是不可能的事,完全可以解决目前电动车推广中遇到的电池这一核心难题。”康飞宇直言,当下石墨烯最亟待解决的是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这两大问题,并预测低成本明年便可实现。“目前它的价格贵过黄金,最便宜的也要500元/克。但我相信一年之后,可以降到50元,再过两年甚至可能降到1—5元。”
康飞宇说,目前通过天然石墨剥层等技术,石墨烯的生产已经接近量产的水平。未来两三年内,便可大规模应用在电池、导电、导热等材料领域,替代现有的材料。而在触摸屏、传感器等器械上的大规模应用则还需要3—5年,“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作为重要的新材料和新能源,石墨烯在深圳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产业契合度很高,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但与国内无锡和常州等城市相比,深圳该领域基本仍处于研究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较慢。康飞宇曾对深圳石墨烯市场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深圳大概有十几家中小企业正从事石墨烯的生产应用,研究机构则为10家左右。
“这与企业和机构对石墨烯的认识不足,对下游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的反应较慢有关。”不过,康飞宇也提醒,目前全世界对石墨烯的研究和产业化都处在起步阶段,真正离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不宜盲目投资。“当前首先是把基础研究做好,对于政府而言,不要‘跟风’,而应冷静地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石墨烯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引进人才、搭建工程中心和实验室,适当扶持中小企业等。”
智能汽车终极猜想:电动汽车与特斯拉的“噩梦”?
2014年真土豪最拉风的标配应该是美国特斯拉公司生产的——Tesla Model S。
新一代豪华电动汽车Tesla Model S是一款全新概念的车,但若乔布斯还活着,他一定会对这款车嗤之以鼻,乔布斯生前未完成的事业就是打造一款颠覆传概念的汽车——iCar,在乔布斯的心中,iCar是一款全新的移动电脑,只不过多安了四个轮子而已。
乔布斯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一件事:颠覆。就像Lisa和Mac在Dos时代的标新立异;iPod出现彻底改变了音乐产业,Walkman和便携CD播放器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全球移动通讯设备被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三分天下的时候,iPhone的出现又重新阐述了手机的概念;当微软和英特尔试图打造Windows平板电脑和超极本帝国时,iPad再一次打破了游戏规则,让人们找到了新的出路……
一将功成万骨枯,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帝国自成立以来打败了无数的对手,但显然,小型电子设备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苹果的胃口,乔布斯有着更大的梦想---汽车。
汽车是人们除房子以外成本耗费最高的生活工具,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汽车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普及率也在不断增长。美国平均每1.3人就有一辆汽车,加拿大平均每1.6人拥有一辆汽车,日本平均每1.9人拥有一辆汽车,而中国的数据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平均每14人拥有一台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汽车市场将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而汽车行业也将面临巨大的革命。
特斯拉今天的成功其实只显露出乔布斯汽车帝国的冰山一角。假如乔布斯还活着,为快速进军汽车产业,乔布斯一定会采取插位战略,利用互联网的颠覆性思维布局全球汽车市场,牢牢占据这一领域的霸主地位,打造独一无二的“苹果汽车”——iCar。
乔布斯的iCar将会是一款人车互动的智能座驾:你坐上车的一刹那,车子就处于待命状态,你说出目的地,车子就把你送达。遇上堵车,就按飞行模式,遇上积水便变成游艇,没有方向盘,没有脚踏板,车轮是万向轮,汽车不仅可以前进后退,还可以平行滑动,360度转圈,灵便自如,连3岁小孩都可以像玩iPad一样开车,再也用不着考驾照,因为iCar实现了真正的人车合一,驾校将全部倒闭。
不同于传统将人塞进交通工具的粗犷式造车理念,乔布斯的理念是打造一款完美契合人类使用习惯的交通工具,并且彻底推翻传统的汽车概念,它不仅要够酷,够智能,还要使人类彻底摆脱传统汽车的束缚,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两不误。
乔布斯的iCar会将人类的四肢从方向盘和踏板中彻底解放出来。iCar将是第一台能够真正实现智能自动驾驶的汽车。融合了互联网思维的iCar与其说是智能汽车,更应该被看作一台可载人的互联网移动终端。
iCar的操纵界面及挡风显示屏将采用苹果公司视网膜显示面板,搭载最先进的iCar人工智能行车系统和苹果智能行车地图,与后台大型数据库和当地交管部门数据库相联接,实时传送路况信息,真正实现智能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你需要做的只是说出你的目的地,iCar可自行选择最佳路况线路,行驶至所在地,并且自动寻找最佳停车位置,泊车入库。
乔布斯的理念是破坏性创造,颠覆性创新,搭配上他追求完美力求极致的个性,足以摧毁传统汽车的所有理念。所以,一切传统汽车的影子都不会出现在iCar之上。没有方向盘,没有打火装置,没有空调按钮,一切繁琐复杂的按键都荡然无存,车前只剩下360度视野的显示屏及两排智能座椅。
有人会问了,那我们该如何操控呢?无须担心,这是iCar又一颠覆性的创新科技,人工智能语音控制系统。iCar搭载最新研发的IOS人工智能系统和Siri语音识别功能,让你体验到到史无前例的人机互动感受。IOS智能人工系统将变成你的专人司机,有求必应,准确无误,而且绝对忠诚。
当你坐进驾驶室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iCar的所有程序,你只要说出你的需求,人工智能系统就会像家庭管家一样全程为你提供服务。比如说你想去附近的餐厅,你要做的只是说出餐厅的名字和就餐人数,iCar便会帮你完成网上房间预订并且将菜单上传至车载显示屏,在你点菜完成时,iCar可能已经载你出现在这家餐厅门口了。
通过对你的面部表情,心率血压,以及身体温度的检测,系统可准确判断你的情绪及心理波动,并主动采取解决措施。例如当系统检测出你的情绪低落时,会自动将车内灯光亮度调低,并播放一些舒缓压力的歌曲;而当你情绪兴奋地时候,系统也会将灯光调制合适的色调,并配合轻松活力的音乐。
人工智能,就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控以及人性化的设计。
人机对话是一个典型的增加互动,提升消费体验的设计,确实够智能而且够酷,但仅仅如此还不能满足乔帮主追求极致的脚步。iCar被称作可载人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不只是徒有虚名。
配备智能自动驾驶的iCar在解放了人类四肢的同时,却没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因为乔布斯深谙人性的缺陷: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没有人喜欢寂寞,哪怕是路上短短的几十分钟,也不能虚度光阴。于是,他又搭上了另一大汽车消费内容——车联网。
搭载有高速网络及最先进的苹果电脑系统的iCar,将通过车联网技术使人们随时随地在车中与世界保持同步,真正做到学习,办公,娱乐,休闲于一体,使iCar变成一间移动互联网工作室。
为了进一步掌控人们的科技生活,乔布斯将多屏互动技术移植到iCar的设计理念中,使其与其他苹果产品达到完美同步及互动,你只需轻轻滑动车载显示屏上的内容,就可将其拖至你的移动平板电脑或iPone手机上;在你想要体验手动驾驶iCar时,平板电脑还可通过车内局域网,瞬间变身为汽车方向盘,让你感受亲自驾驶的快感。
从第一代Mac到今天的iPhone 5S,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可算得上是科技领域的艺术品,除了酷炫的设计之外,乔帮主也总能为我们提供实质性的问题解决方案,iCar 也不例外。人性化的智能内置不是乔布斯所追求的极致,对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带给人类价值。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部分有车一族的烦恼,而且这一问题会大大限制未来汽车的发展,人们需要一种新型日常代步工具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乔布斯将带来新答案:一辆陆空两栖的智能汽车——iCar。它将使人们的日常交通方式由二维世界跨越至三维空间。
在乔布斯的眼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苹果汽车的脚步。iCar将配有车载直升飞行器,使你再也不用担心遭遇堵车。一句“飞行模式启动”就可将你的汽车瞬间变为小型直升机,驶入空中轨道,彻底摆脱拥堵等待的烦恼。而且飞行系统无需跑道及大型停机坪,一个小小的楼顶停车位即可容纳。即时,相应的空中加油站及空中快餐厅等配套设施也将陆续建成,人类的生活将进入三维立体时代。
在营销方面,乔布斯当然也不会选择寻常路。他的营销布局已不只停留在简单的O2O或者B2C,而是进入了C2B的私人定制时代。
iCar 支持针对所有用户的私人定制版块。即时,苹果官网将推出在线选择定制只属于你自己的iCar,用户可利用互联网在线定制,自主搭配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外观设计,你将拥有只属于你的iCar。当然,如果你有选择困难症的话,也可采用由著名意大利汽车设计师设计的整车配套方案。
乔布斯的汽车帝国不只是简单的汽车销售市场,iCar的普及将使苹果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数据运营商,掌控全球的汽车数据。在一套完整的资源系统整合之后,这将会成为一套涵盖整个汽车后市场的智能系统。汽车维修,保养,保险,及售后服务将被整合入苹果车载智能系统,通过车联网随时随地与汽车服务中心相连接,系统也会自动检测车况信息,及时为车主推送和提供汽车后市场服务信息,让你“足不出车”就可完成一切汽车维护。
上帝带走了乔布斯,留下了无数人对苹果iCar的猜想,或许只有上帝才能解开乔布斯的iCar之谜。但如果乔布斯还活着,那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李光斗)
比亚迪大战特斯拉 电动汽车市场终于打起来了!
曾几何时,电动汽车还被我们认为是未来科技的典型代表之一。电动汽车领域,也曾是国内外众多汽车生产厂商趋之若鹜的所谓“蓝海”。然而,当时间一晃进入2014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久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陆续放开了对新能源车的限制,这给了一直在摩拳擦掌的各大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自由竞争的机会。如果你仔细观察,在大街小巷上,电动汽车的身影已经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好奇心正在转变为购买的跃跃欲试。也因此,在汽车行业里,有许多人把2014年称为是电动汽车的元年。在笔者看来,是不是元年并非焦点,重要的是我们似乎看到:电动汽车市场,终于打起来了!
电动汽车市场狼烟四起
对于电动汽车市场来说,从蓝海转成了红海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儿。一线城市的限制放开让此前还“神秘兮兮”的新能源汽车在顷刻之间全都浮出了水面,扎堆上市。而令人最意外的是,相对于竞争激烈的传统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闹”得最凶的既非国外一线厂商,也不是实力雄厚的合资企业,而恰恰是蓄力已久的各大国内自主品牌。
此前,包括比亚迪、上汽乘用车、江淮乘用车、长安汽车在内的车企,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耕耘多年,积累了相当水平的技术实力,研发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品。只是受制于地方保护等因素,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如今,在技术、产品、政策三方合力推动下,多年来一直被迫处于“研发阶段”的新能源汽车终于打开了走向市场的“枷锁”。
从消费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也确实正逐步取代传统汽车,成为车市“新宠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共销售6853辆,同比增长12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409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2758辆。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14年一季度销量均大幅增长。
为了在新能源车领域抢占先机,各家车企今年都推出了重磅级产品,在技术领域也各有所长。面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王座”,每家车企都看似“野心勃勃”,谁都不甘心就此“俯首称臣”。
此前,有媒体披露,北京汽车正投入重金打造新能源车技术,今年还专门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未来希望借助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战略实现突破。而目前,北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产品已包括了E150EV、C70GB电动车等。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北汽的新能源车部分电池、电机技术仍是采用了外包的策略,核心技术还有待加强。
江淮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产品是江淮和悦iEV,续航里程为160公里,技术方面,江淮成立“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重点研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试验测试技术。
上汽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包括荣威E50电动车和荣威550插电混动车等。上汽掌握了很多跨国车企都没有的核心技术,电池和内外饰材料的环保与轻量化应用是其技术亮点。从整体核心技术而言,比亚迪比其它自主新能源车的优势更大。(上海奉贤广告公司)
除了表现抢眼的自主品牌外,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也广布重兵。3月末大众宣布,将新能源车发展方向定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面。丰田新能源汽车以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进入市场,如普锐斯、凯美瑞尊瑞、雷克萨斯CT200h等车型,后期也有插电式混动车和纯电动车布局市场。通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雪佛兰Volt沃蓝达、凯迪拉克凯雷德HybridSUV以及君越eAssist是其主力车型。
比亚迪能否异军突起?
那么,在目前狼烟四起的电动汽车领域,究竟谁才能最终一主沉浮呢?目前,最受行业内广泛关注的依然是在国内市场上,一直执着的致力于电动汽车领域研究的比亚迪。截至目前,比亚迪已推出了纯电动大巴K9、纯电动汽车e6、插电式混合动力F3DM、秦、纯电动货车、电动叉车等。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比亚迪经过10年的技术研发和5年的产品升级,掌握了铁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在整个汽车行业赢得了市场先机。其新能源车品牌无论是在公共交通领域还是个人市场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事实上,比亚迪被业内和消费市场普遍看好并非偶然,在技术领域的长期积淀早在多年前已助力其抢占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先机。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即将新能源汽车研发提上日程,并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战略。2008年,比亚迪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F3DM,开启双模电动车在中国针对个人销售的进程。
比亚迪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实施全线布局策略,既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车核心技术重点投资,也大力研发和推广储能电站。同时,比亚迪坚持在海内外推广新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车销售已经进入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营销方面,比亚迪近年来推出了“零元购车、零成本、零风险、零排放”的解决方案,不仅为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目前,在技术路径上,新能源汽车存在传统混动车、插电混动车、纯电动车之争。而比亚迪在这三个领域都布下了重兵。纯电动车e6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销售。比亚迪2010年起开展大规模商业化营运电动车,至今已在深圳投入850辆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总行驶里程超过1.6亿公里,单一车辆最高里程超过47万公里;在深圳运营的220辆K9纯电动巴士累计总行驶里程超过2500万公里,单一车辆里程达到18万公里。“这些纯电动车运营平稳,电池容量并未出现明显衰退。这吸引了许多城市管理者选择比亚迪电动车。”比亚迪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说。
年度大戏:比亚迪大战特斯拉
当然,暂时领先的比亚迪也并非没有对手。特斯拉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纯电动车制造商之一,已经参合进了中国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并成为了比亚迪不得不针锋相对的一道坎儿。
有人说,特斯拉售价70余万,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官方指导价在30万元以下,加上政府补贴,消费者花十几万元就可以开走一辆比亚迪秦。从这个角度而言,比亚迪与特斯拉并不存在竞争。但实际上,因为两者都是新能源车领域的佼佼者,代表了新能源车的不同发展模式,再加上消费者目前在这一市场的选择面还较窄,两者无可避免的还是会在品牌、市场和技术路径方面存在暗战。
不得不说,特斯拉是整合模式的典范,其用IT的智慧造电动车,短时间内股价飙升至几十亿美元,堪称汽车界的苹果,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尽管目前比亚迪还有着巨大的价格优势,但短期内愿意在电动汽车领域“尝鲜”的,哪个不是“有钱的主儿”?而特斯拉很好地把握了这些有钱人的心理。用户购买特斯拉无外乎三个原因:外观拉风、开车速度快、舒畅、软件体验好。造型不必说了,驾驶体验也是其他汽车所无法比拟的,特斯拉驾驶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驾驶者完全不需要换脚去踩另外一个东西;静如耳语的行驶过程、反应灵敏的大触摸中控屏(是IPAD的两倍)、和互联网永远随时连接的谷歌地图导航、能语音控制播放任意歌曲音乐的点播系统,让驾驶者宛如在开一辆移动的超大的IPAD。驾驶者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的App远程掌握车的位置、观察充电状态、提前打开车上的空调等;另外一些新特性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更新车内操作系统软件来获得。除了追求一辆好车应有的技术性能之外,特斯拉更关注的是驾驶者的愉悦感,通俗说是拉风感。
但比亚迪秦的卖点仍然局限在节能、环保、省油这些汽车常用的卖点,强调其所拥有的双擎双模技术。除此之外,并无独特的卖点。
特斯拉还是个整合高手,其产品零部件来自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瑞典、韩国等地的多个供应商,包括横滨轮胎、松下电器、瞻博网络、直觉软件、德纳公司、达索系统、博格华纳、伟世通以及TEConnectivity等厂家,这些供应商涵盖了包括轮胎、锂电池、软件开发和汽车变速器供应等多项领域。
然而,特斯拉也未必会赢,毕竟比亚迪拥有着一条近乎完全自主创新、垂直整合的产业链,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目前,比亚迪的双擎双模六大核心技术全部是自主研发:包括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动力总成;电控;ECU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DCT双离合变速器;TCU·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此外,车身、空调系统、内外饰系统也由比亚迪自主研发。比亚迪还开发了双向逆变式充放电技术,其在IT领域的经验也为其打造智能化产品提供了助力。以此来看,比亚迪还真未必就会输。
然而,无论如何结果谁胜谁负,比亚迪大战特斯拉绝对是今年硝烟弥漫的电动汽车市场一场不可不看的大戏!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