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近年来,随着大家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政策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如火如荼。"高富帅"特斯拉、混合动力先行者普锐斯……代表未来低碳环保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广受追捧,正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欢"。
2017年2月6日,在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副院长彭忆强教授就新能源汽车这个话题,专门给大家讲解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相关内容,我们也来"旁听"一下吧。
新能源汽车知多少?
它不用汽油,它低碳环保,它年轻时尚,它技术超前……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势头高涨,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也是消费者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有哪些类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在此,彭忆强教授为大家作了详细介绍,让你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
这就是新能源汽车
谈到新能源汽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纯电动车,真的是这样吗?彭忆强解释,新能源汽车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他介绍,可以把采用混合动力系统、纯电驱动系统、燃料电池、氢发动机、二甲醚、超级电容器、天然气、甲醇、乙醇、沼气、生物柴油等作为动力的汽车及飞轮动力汽车、高压空气动力汽车均称为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类型
彭忆强介绍,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类别较多,目前我国主要聚焦三大类,即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这三大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都具有高效率、无排放或较低污染物排放等特点。而其它形式的新能源汽车如:氢发动机、二甲醚、甲醇、CNG/LNG、飞轮、太阳能等汽车,也均以节能和环保为特点。
新能源汽车到底有多火
作为未来低碳环保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彭忆强教授用2016年北京国际车展上的一组数据告诉大家,新能源汽车到底有多火--2016年北京国际车展参展总车型1179个,其中新能源车型达到147个,占12.47%,比2015年上海车展的新能源车型增加近50%。此外,另一组数据也是它"火"的印证,彭忆强教授介绍,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
四川新能源汽车该如何发展?
新能源汽车炙手可热,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快布局,以抢占发展先机。早在2014年,四川省就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重点发展的5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并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之一,四川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四川新能源汽车该如何发展?彭忆强基于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从技术和政策两大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1 技术上精选突破口
在市场导入前期,精选技术突破口和产品突破口是实现我省新能源汽车高端成长的快速通道,尤其是实现产品高端化、高附件产值的必由之路。
1、选准整车发展方向:一是确定整车厂分别对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大类新能源汽车产品进行重点突破,支持整车厂集中精力上批量形成规模;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积极鼓励我省科研单位与整车厂紧密合作,解决产品的量产技术问题。二是同时跟踪国家微型电动汽车政策,适时培育相关企业,覆盖相应市场。
2、瞄准重点关键部件环节:一是培育对应的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与整车厂达成配套开发战略协作协议。完善锂电池产业链。二是对于本省尚未形成能力的高附加值零部件品种,可以引进拥有自主产权的优质企业,快速填补我省相关领域的空白。
3、做好应用配套服务:一是政府助推企业完成市场对接。二是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测试评价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获得KNOWHOW,加强技术储备深度;政府主导加快充换电设施规划与建设。三是立足我省存量汽车认证检测平台、外引内联、推动我省获得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资质。四是尽快建立省级新能源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平台。
2政策上精准支持
我省已经有很多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政策落地往往是个难题,重要原因之一是政策支持的目标没有精准,导致资源分散。所以需要政策精准导向,直接命中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培育效率,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态势。
1、积极扶持本地优质电子通信企业转型发展,考核其技术产品的整车配套规模、后装市场规模给予相应的技术研发后补贴,后补贴对象可以包括参与企业研发的协同单位。以形成汽车移动服务产业集群。
2、用政策规范外引企业带入智能制造,推进本土汽车企业向智能制造升级,以品质占领市场。汽车产品数量巨大,产品质量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智能制造技术可以优化工艺制造流程、提升产业工人的岗位技能、保障工艺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产品优良率、降低成本,是提升现代工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3、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招引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企业入驻发展,奠定汽车智能化产业基础。
4、支持零部件企业智能化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业务流程升级再造。
5、支持以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为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办协同创新实体。
6、配套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惟学位,不惟称号,看项目,看基础),夯实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