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董明珠被格力集团踢出局之后,“身不由己”的被推向舆论高潮。而这一切的一切源于董明珠下定决心要入股珠海银隆,将格力空调事业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
2014年,中国政府确定了发展新能源技术、整车及全产业链政策后,高额补贴成为众多本土车厂追逐的巨大红利。虽然2016年,彻查并重拳打击骗补的政策制造厂,但仍没有阻挡众多车厂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在2018年-2020年逐步推出的“油耗标准”和“信用积分”政策促进下,制造商用电动汽车厂不仅可以获得巨额补贴,甚至可以将富裕“信用积分”出售给长城、大众类传统汽车销量巨大,但短期内难以获得相匹配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整车制造厂。
1、董明珠早新能源汽车的怨念何在:
对于格力造车,董明珠的解释很清晰:处于市场与技术瓶颈的空调业,已经不能与格力发展的体量相匹配,必须要寻找突破的行业。奈何,向小家电和手机突围的格力并未获得宣传那样的成绩。此次,引发董明珠被踢出局的格力入股珠海银隆,可被认为拓展格力业务范围同时,稀释国资委控股比例并提升董明珠个人权利的绝佳机会。奈何,顺风顺水的董明珠太高估自己在格力集团内的话语权,先期向珠海银隆投入了超过30亿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制造格力牌电动大巴配套附件),或在收购不成后而难以收回。实际上,格力需要通过收购具备客车生产资质的银隆获得产业升级的机会;银隆更需要格力的投资解决自身发展瓶颈的问题。
双方的合作其实十分完美。但是,董明珠强势的风格,妄图与国资委控股的格力集团掰手腕,获得绝对的控制权,最终被踢出局。
就在媒体与同行(空调、家电、汽车)对董明珠后续动作关注时,联合召开了一场由银隆、董明珠、王健林(万达集团)和中集集团构成的新闻发布会。显然,董明珠并未放弃格力电器制造新能源汽车的一切机会。失去了对格力集团控制、保留对格力电器掌控的董明珠,成功的将万达集团和中集集团拉入格力-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群中。
根据银隆官方发布信息和多家媒体的解读,董明珠依靠万达集团的经济实力、中集集团在传统商用车的地位、依托银隆钛酸锂电池技术和整车产业基础,开启了一场看似顺风顺水的造车豪赌局面。
2、钛酸锂电池技术行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银隆获得的钛酸锂动力电池和快充技术为依托的客车产业。而这安全为主导、能量谜底不高的动力电池与快充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在商用车(大巴)。但这一相对过时的动力电池技术,已经不具备深度开发的潜力。
例如,比亚迪在坚持基础的磷酸铁锂电池、改良的磷酸铁锰锂电池之后,开启了镍钴锰为原材料的三元锂电池技术、整车的市场应用。
实际上,国内的磷酸铁锂电池商用车应用的规模早已超过钛酸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被“潜规则禁止”应用在商用车领域,只要找到能量密度与稳定性平衡点并获得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后,三元锂电池将接替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商用车领域应用。
相对钛酸锂电池的成本高、能量密度低、提高使用成本而换来快充优势,使得国内车厂对钛酸锂电池规模化发展的热情不高。反而是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三元锂电池发展优势明朗。即便银隆方面宣称第三代钛酸锂电池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提高60%,也难以阻挡众多车厂和终端客户淘汰钛酸锂电池解决方案,转投性价比更高且可以与乘用车通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方向。
现在,银隆钛酸锂电池在技术状态不如微宏动力的钛酸锂电池;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占有率更不如比亚迪。
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台。其中绝大部分车型都将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动力电池,相对现阶段磷酸铁锂电池每度电1600元的成本(含税),至2020年,其成本或低至每度电1000元甚至800元。而钛酸锂电池及解决方案受市场规模影响,将不会有明显增幅。相对比亚迪、北汽福田、宇通、金龙等新能源商用车大厂,采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规模看,钛酸锂的发展或将在2018年没落至终结。
3、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和中集集团可靠吗?
相信众多吃瓜群众于万达集团的了解,远远不如思聪少爷与艺人的犀利撕逼、万达影城的规模化快速发展来的清楚。
实际上,王健林的万达集团的发家与众多政治和经济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今天的万达集团似乎走上了一条“远离政治,尊重市场”的发展模式。但曾经的原始积累背景,使得万达集团仍然存在被清算的可能。
王健林加盟董明珠造车计划,并未公布诸如资金投入规模、控股比例等关键性数据。纯粹商人的王健林,绝不会单纯出于董明珠人格魅力的折服而出手相助。董明珠力邀王建立的加盟,颇有养虎为患引狼入室可能。
而中集集团,确是一家在商用车领域拥有相当话语权的实体。将在机场、冷藏保温车、货运、重卡和轻卡等领域展开与银隆的合作。
相对王健林的下场,中集集团的加盟似乎更靠谱儿。
笔者有话说:
性格强势却有些悲哀的董明珠,之所以坚持引入银隆钛酸锂技术制造新能源汽车,还是一种无奈之举。过时且不具备发展潜力的钛酸锂技术,将被三元锂、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剔除。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优良动力电池产业和具备整车制造资质的产品并不多。在这新能源领域飞速上升时,谁都不会轻易转让手中的好牌,除非拿出的资金具有足够诱惑力。缺钱的银隆与在公在私进入新能源领域的董明珠一拍即合,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便银隆的钛酸锂技术再烂,也可以让董明珠拥有进入这个全新行业的踏板。
笔者相信,董明珠、王健林、中集集团和银隆的合作,有别于贾跃亭处于建设生态圈需要而“PPT”出超级电动跑车项目的模式。
奈何,董明珠不是比亚迪、不是北汽新能源和上汽。没有汽车行业长久的积累、更没有对核心的“三电”技术长久研发、投入,也只能买到衣服烂牌强势插入这个布局区域稳定的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而依托钛酸锂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竞争,更是董明珠-银隆的无奈之举。
笔者实在看不到获得王健林资金投入支持、中集集团产品销售端支持的董明珠-银隆钛酸锂电池产品体系,在2018年之后因三元锂电池进入商用车领域大变革中的发展机遇和生存可能。
笔者并非否定银隆钛酸锂电池当下的发展状态与市场业绩,而是认为这个几乎没有上升潜力的技术,难以与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成本层面的竞争、更不具有三元锂电池商用的发展潜力。
急于证明自己实力的董明珠,坚持收购银隆,恐怕是骑虎难下了。当然,在也不排除看清市场发展的王健林提前撤资止损的可能。
??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