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能源汽车

吴志新:中汽正规划建智能车辆测评基地

2015-12-22 22:07:17 零排放汽车网-专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节能汽车等新闻资讯 网友评论 0

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浪潮趋势,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在互联网等多元产业力量的涌入下变得风起云涌,新科技、新模式、新的商业逻辑更是层出不穷的从各种视角出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大时代里,汽车向智...

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浪潮趋势,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在互联网等多元产业力量的涌入下变得风起云涌,新科技、新模式、新的商业逻辑更是层出不穷的从各种视角出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大时代里,汽车向智能化发展俨然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于2015年10月15日--16日在青岛即墨召开,本届峰会围绕“汽车智能化变革”主题,聚集政府有关部委负责人、各大主流车企、IT互联网公司的高层及技术专家就汽车产业的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及未来前景、互联网与传统车企融合、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等热点进行解读及探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2015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上表示,在智能汽车大趋势下,中汽中心已联合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互联网公司成立产业联盟制定智能车辆相关标准,并已经开始规划在国内建立无人驾驶车辆评测基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

以下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2015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发言实录。

吴志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早上好!

会务组给了20分钟的时间,我同事帮我准备的稿子还挺长,所以说不一定能够按照稿子来讲,半个小时呀,还多十分钟。我还是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题目叫做智能化发展趋势和战略思考,实际上之前两位领导也讲了许多,想法一致的地方比较多,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也有一点。

大概分四个部分跟大家做一下介绍,第一部分是智能车辆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动力,第二部分是智能车辆国内外发展现状,第三是智能车辆技术体系,第四方面是智能车辆发展的思考,最后可能还会介绍一下汽车研究中心在智能车辆方面启动的一些工作。

刚才徐和谊董事长也在讲,我们不知不觉的,可能自己没有感觉,逐渐逐渐走到了我们身边,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的家电、这种智能的吸尘器、全自动的洗衣机等等,许多这样的东西已经在我们的家里面工作。最近中心要去抓智能汽车这一块事情,我原来不是做这一块,所以认识也不是很深刻,但是记忆很深刻,36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上海交大编的英语,英语里头其中第二册当中有一课叫做自动化和人,大概类似于这样一个题目,里面主要的内容是介绍了一个飞机是无人驾驶的,乘客上去以后,飞机就自动播送“各位乘客大家好,我们这架飞机是先进的技术,是无人驾驶的,是安全的,是不会出问题的,是不会出问题的,是不会出问题的,是不会出问题的”,马上乘客都跑下去了,那时候感觉到智能化离着人还是非常遥远的,刚说几句话已经死机了,已经卡带了,所以智能化一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点不屑一顾,但是思路在改变,社会在改变。那么我想针对汽车智能化的角度来讲,所谓的需求和动力,实际上刚才两位领导也讲了,汽车智能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能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总结起来无非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可能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发生了变化。这个车不仅仅是一个载运工具,把一吨煤从山西运到江南,或者把一车桃子从农村运到城里,把人从这一站运到那一站,它变成一个智能化生活的空间,赋予这个车有更高的价值,徐董事长也提到未来这个车的价值当中可能很大一部分不是车本身运输的功能,而是带来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功能。那么大家在车上可以很舒适,很享乐,当然享乐主义不允许,但是每个人都想享乐,人之所以希望用一些智能化的东西,归根到底是人本身比较智能化,人比较懒,啥事都希望别人干,没有智能化的时候最好请个保姆,没有智能汽车的时候最好请个司机,那么这样自己不用开车,越是领导越不自己开车,现在希望通过计算机、通过数据、通过智能化的一些控制系统,通过一些电控的执行器来实现人们懒惰的、贪图享乐的这样一种人的最不高尚的追求。我想人本能的这样一种追求实际上就是未来智能汽车带来的价值。土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智能化的汽车给大家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的出行模式,那么这个车追求的目标,大家都在讲智能化汽车未来是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人也都在讲分几步,第一步是零死亡,撞一下别撞那么狠,我不死,加上智能的安全气囊,可以按照座位上有人没人,是孩子还是成人,带没带安全带,这个智能气囊可以根据这样去爆发,总而言之希望一个“零死亡”。那么大家更加追求零事故,如果智能汽车变成了一个普及的东西,它的这种事故就会大幅度地降低,别说死亡了,可能想出事故都难,这时候不知道我们的保险公司将来怎么活,搞不清楚,当然也会对一些产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我们汽车研究中心来讲,我们的安全碰撞实验室,未来真正到了2030年,我们的安全实验室这块业务,我们从事汽车安全的这些工程师、技术人员将来干什么去呢?那就看智能化到底做到什么程度,可以没有气囊,也可以不用做各种方面的碰撞,因为大家碰不上了。所以我觉得第二个驱动力是人们对安全这方面的追求。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公众的追求,希望这个车辆更加高效,运输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可能减少了很多交通拥堵,可以自动选择非常优化的交通路线,让你能够很愉快的、很舒适的、很安全地到达你想去的地方。这是解决交通问题方面的一些作用。当然如果能够比较高效的出行,它自然也能带来非常好的节能减排的效果,节能减排也是国家的利益,也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我个人理解的话,我们这个智能汽车的驱动力,在市场上的驱动力无非有这四个方面。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讲,我们的民族产业希望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如果我们这些先进的东西、市场上欢迎的东西,我们的技术落后、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不够,那么我们汽车产业这一块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朱总工程师和徐董事长都对产业的发展、智能化带来的变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想我们从事汽车研究的、生产的人应该关注这样一个发展的大趋势,这里就是有这么一些目的吧。

第二个方面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估计后面也有很多专家也会介绍,智能车辆国内外目前发展的一些现状。那么智能车辆呢,是一个高技术的集成、智能化的一种集成,集成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的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这样的一个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以及自动控制这样一些技术,是个典型的高技术综合体。那么这是对它基本的一个定义,对智能车辆的一个定义。国际电工学会这一块有一个预测,2050年前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将占据全球汽车保有量的75%,这是一个非常招人眼的,非常让人比较激动的数字,是否能达到这些先不管,但是汽车智能化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美国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也定了这样一个计划,从1998年开始到2005年,不同年度的在智能交通、在智能汽车方面有自己发展的一个预测和它发展的一个前景,未来对智能汽车也仍然非常看好。这是NHTSA对智能车辆分级的这样一个定义,从0级、1级、2级、3级、4级,0级就是一个完全由人操控的,就是现在的传统车,只提供警示的这样一些功能。到了1级以后,驾驶员综合控制车辆行驶及路况监控,有单一功能的辅助驾驶功能。2级是驾驶员始终负责路况监控,同时完成至少2中辅助驾驶功能,横走向联合控制。3级就是像朱总介绍的,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汽车自主行驶,让它自主控制。到了最高层次的话,实际上就是全环境下,或者叫做全天候的,车辆可以完全无人驾驶。我们现在在学界基本上按照这样一个阶段来对智能车辆进行着技术等级的划分。

智能车辆实际上很早以前就有,大约六七十年代就有,当然水平达不到这么高。去年我跟美国米拉一家印证研发公司进行交流,他们讲他们在70年代就有这种自动驾驶的汽车,但是是军用的,部队在行进的过程中,战斗人员、指挥人员、贵重的一些装备是一个车队,拉弹药的是另外一个车队,后面的车是无人驾驶,是跟随的这样一个功能,将来在军队上也会使用类似这样一个功能。谷歌IT产业的这样一个公司,我们只知道它搜索引擎,它推出了这样一款无人驾驶的汽车,跑了非常长距离的这样一些考核。刚才说到英国的那家公司告诉我,在英国也有几个地区允许这样的无人驾驶车上路行驶,应该说拉响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新一轮研发高潮和全球关注的应该还是谷歌,它所带来的这样一个冲击波。

日本对智能交通,对先进的汽车技术,包括汽车安全技术,里头的一些智能化应该说有一个非常早的规划设想,从1991年开始,它就制定了一个到2013年的规划,非常敬佩丰田公司,它很多的产品、很多的新技术都是提前了十几年、二十年就开始做了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包括它的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就开始做战略规划,它规划21世纪到底应该使用什么车,他们这样的一些规划和计划都是非常超前的。徐董事长也提到,我们的基础跟国外实际上还是有差距,我们醒的也比国外晚,所以在后面的智能车也好,其他的新技术开发当中,还是任重道远。这款车是丰田对它的一个规划,大家可以看到有无数的传感器、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在保险杠上有对行人的判断,对障碍物的判断等等,它有非常多的传感器,包括它有先进的执行器,有比较好的控制策略在里面。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一一给大家去念里头的这些名词了。

欧洲应该说也对车辆的智能化非常重视,刚才朱总介绍过我们有中国制造2025,德国有工业4.0,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进行的转型升级,包括沃尔沃这些企业都在开发这样的一些智能车辆,不同程度的这样一些智能车辆,研发的进展应该还是非常快的。

那么我们国内这一块呢,刚才两位领导也都介绍了,应该说前期有一段时间许多大学和一些企业结合,也开展了相关的智能车辆这一块的研发,包括大家比较引人关注的就是天津的军事交通学院,它做的车在很多比赛当中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包括上海交大等等,不少的大学都在开展关于智能车辆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方面的研究工作。

这是不同单位做的车的情况,左下边是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红旗HQ3智能无人车,上海交大在一个高尔夫车上在校园里面也实现了无人驾驶,右边是军事交通学院研制的猛狮系列,曾经在高速公路上跑过比较长的一段全程,从天津到北京,有超车、有避让,一些基本的智能功能都能实现,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些基础。刚才说了,距离国外的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一些差距,好在国家看的还是比较远,朱总介绍在今年五月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总共十个大项目,其中第6个就是我们节能与智能车辆,里边对智能车辆这一块的描述还是非常浓墨重彩,当然里面也包括了无人驾驶的智能车辆最好的平台应该是电动汽车,因为它所有的东西都是由电来控制,这样实现起智能控制化也比较容易,这里也把汽车智能化和战略信息产业,或者叫新能源汽车这一块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十三五”科技的规划当中,对智能车辆也会给予比较大的支持,原计划在上个月的15号,科技部会公布上网一批关于“十三五”,关于节能新能源汽车方面的项目,我估计上网的时间不会太久了,很快就会发布一些跟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有关的项目,然后进行产学研结合,然后开展相关的研究。

第三方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技术体系。你把自己看作一个司机,或者把无人驾驶车,你认为那个座位上坐了个司机,它需要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的技术体系,我们开车需要眼睛看,需要耳朵听,需要身体的感受,实际上就是需要一套感知系统。甚至我现在有了高德的导航,我能从导航系统中看到前面有没有堵车,有没有车祸,交通流量是怎么样的,这样一套信息系统。感知系统对无人驾驶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感知系统车不行,相当于让盲人和聋哑人去开车一样,那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我们经常使用的激光雷达或者其他的雷达系统,也包括图象的处理,这是作为感知系统当中最基本的,也就是人的眼睛,那么它来判断、接收外部信息。刚才朱总也讲过,现在用这种激光雷达的成本还是比较高,我在后面的想法当中会提这件事情,我们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研究单位,包括天津8358所也参与到了上汽这一块无人驾驶车的研发,主要给他提供激光测距、激光感知系统。未来这套系统会怎么用,现在还看不太清楚。除了感知系统,剩下的应该有一个决策系统,就像人一样,我看到了有车,靠经验判断了距离,我就要大脑当中有个决策,我是刹车还是打方向,还是加速还是停车,等等各方面的操作需要有一个智能的决策系统,这套决策系统实际上就是司机的大脑,在车上就是我的计算机。大脑有了指令就要执行,那么它相关的执行器,刹车系统、转向系统等等各方面,跟操控运行相关的一些系统,实际上就是模仿我们人的手、脚等等,然后去完成决策所规定的一些功能或者它的一些任务。当然我车上还有很多电子系统,我们刚才说到我们的智能气囊、智能安全带,根据整体决策的判断,它会提前做一些动作,比如说它判断碰撞已经非常危险,可能会对安全带提前预收紧,等等跟人操作没关的车上的智能系统,也会进行关联起来。我想整套系统第二块是决策、执行系统,由于电脑还是不如人脑,摄象头还是不如人眼,所以还需要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系统传过来。比如像人,我要看一下高德的导航地图,看看远处是不是堵车,然后通过另外的系统传递到这个计算机,通过周边的车辆、车车之间的通讯给它传递,让它了解周边,不用摄象头他就知道周边还有几辆车在运行,都是什么车,车速是多少,在哪个车道,驾驶员有什么操作的意图,有可能这些信息会传递给它。再加上我们交通的一些信号等等,每一块构成了我们这样一个技术体系。

那么大家愿意把它归拢起来,智能汽车的核心共性技术包括六大方面,然后有十个关键点,刚才也说了,环境的感知技术、通信技术、智能终端系统、云端计算机服务整合、智能网联技术和驾驶辅助技术,这里又有十个关键技术点,这里就不展开了,主要包括传感,包括智能化决策,包括操作。

刚才谈到环境感知技术,环境感知技术需要很多的雷达和摄象头,希望给这个车辆的决策系统提供创造一个全景的图画,这也决定了这个车可能会比较贵。那么在传感系统当中,因为是多种的传感系统集于一身,传感系统传递信息的融合技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技术。像我们人一样,声光电过来以后要通过我们大脑来判断,来综合分析,那么它有激光雷达,有传统雷达,然后有图象的感知,这些东西过来以后,需要信息的融合在它决策的电脑当中、计算机当中,需要对感知的信息进行一些融合,做出综合的判断。

另外是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车和车之间的,车和车外基础设施。

然后是智能终端系统,汽车上的人机交互系统是信息化技术与车辆工程结合的产物,该系统实现了人与车之间的对话功能。我可以选择最佳的路线,我可以选择最经济的驾驶等等各方面,实现快捷、便捷的交通和节能减排的效果。

当然还有一些娱乐的设施,因为我们希望未来这个车呢,有人叫它是“移动的终端”,朱总叫它是“移动的计算机”,如果再扩展一点的话,可能是一个“移动的家”,家里有的智能的东西,里面都有,可能是一个“移动的办公室”,我可以处理我办公所需要的所有一些文件,有电话通讯、网络通讯等等,在整个大交通当中最最重要的节点就是我们的智能车辆,我们人可以在车上完成许多的工作。那么有很多的东西、很多的信息,一个车载计算机需要瞬间完成计算,它计算的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承受不了,有可能依赖于我们的云计算,外部帮我计算,然后反馈给我电脑计算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得对车载电脑的要求适度降低。

智能网联技术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包括V2V、V2I,现在又发明了V2X,什么都可以联起来。

驾驶辅助技术这方面呢,相对好一点的车当中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些驾驶辅助装置,有的是巡航的,有的是报警,未来很快就会有自动叫车的,我通过手机APP给它一个地址,这个车是不是就可以过来了,在这种环境下还不像道路上那么复杂,这块实现起来不是那么困难,类似于我们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走,每走一步,那么到小康社会也不错,我们享受着朝着全无人驾驶这个目标,在行进过程当中的每个阶段带来的一些实惠。

这里是沃尔沃City Safety系统示意图。奥迪的防碰撞系统分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发出预警,关闭侧窗和天窗,并张紧安全带。第二是发出强烈报警,并点亮制动尾灯,第三四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制动强度的制动措施。

这是行人防撞安全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这样一些行人检测,我想未来我们的智能车辆一定要具备自学习的功能,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外面的情况都告诉他,他就像我们的一个司机一样,上了驾校以后出来有一个实习的阶段,他掉到坑里面、踩过石头,他会知道慢慢知道这些情况,然后他会逐渐变得更加有经验,更加智慧。

这是驾驶员状况监测技术。长途开车累了、困了,在高速公路上载重汽车出事很多是因为疲劳驾驶。

刚才讲到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无人驾驶,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呢?刚才两位领导也讲到了,首先存在着法律的问题,我们家的车无人驾驶,人家坐到车上出事了,出事以后到底是谁的责任,是车企负责还是乘客负责?我现在不是司机了,你车出了事跟我乘客没关系,这个问题未来怎么办?另外是隐私的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现在想想,在全世界哪还有什么数据安全?我们用手机也不要谈隐私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更加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安全的问题,在许多的黑客大会上,现场有些高手就可以控制特斯拉的车,就可以控制谷歌的车,想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之前讲到这样的智能汽车未来会有75%的占有量,如果碰到以后的恐怖分子不用拿刀干,直接在家里拿计算机干就行,75%的车上街乱跑,疯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很多关键的芯片实际上并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计算机很多的芯片都来自于国外,如果真正遇到一些大的问题,那很多事情还是受到国外的一些操控,我们的定位系统使用GPS系统,跟美国打起仗来会有什么问题,直接GPS给你把位置弄错了就麻烦了。

朱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发展智能汽车要有一个顶层设计,里面最先行的应该是标准。传统意义上讲,我企业的标准如果在行业中达成共识,行业标准进一步升级成国家标准,在一个新技术大变革的时期,还不能够靠企业自发地制定一些标准,而是在网络的接口、车辆对外的接口,对外面各种信息源的接口,这一块的标准需要国家牵头来去规定它。这样能够给我们智能车辆的开发创造一个标准化的良好环境,否则每家企业对外接口都不一样,传输数据格式不同,未来V2V就很难去实现,智能是我北汽的车V2V,我跟长安的车就不能V2V,一个讲四川话,一个讲北京话,谁也听不懂谁的,那未来就很难去实现V2V这样一个功能。另外我要跟基础设施这一块通讯,如果大家各个产品通讯协议、通讯数据格式都不一样,那基础设施这一块也是很难应付的。所以顶层设计,尤其是标准化方面确实需要先走一步。

另外就是我们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一个终极目标是全自主驾驶,那么这样一个全自主驾驶呢,刚才说到成本会很高,大家可以设想一个军用的激光雷达,什么毫米波、厘米波这样的雷达,它的成本会有多高?假如每个人自己开车可以想像,我如果有钱买那样一款车,我不如花钱聘个司机就完事,他可以给我开车,我还可以跟他说说话,所以全无人驾驶有一个专业用途,我们是需要把我们的传感器减得越少越好,更多地降低它的成本,利用外部资源,车与外部信息的通讯,包括定位系统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如果能够来辅助我决策,我可以减少很多的传感器,这个车在和平时期开至少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到底要走哪条路线,需要我们的行业、企业、智囊,大家一起来做出一个决策,是我们马上跟着老外搞一个全无人驾驶的,还是我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东西,提前布局。

另外还要注重智能化过程中的每一个技术进步,让智能化的研究过程不断地给社会做出贡献。

中汽中心是行业的硅谷单位,以服务行业、服务政府、引领技术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智能车辆到来前夕,中心对智能车辆的研发,它的一些技术,还是高度关注的。我们成立了一个大概有38家参加的这样一个联盟,有整车企业,有搞传感的一些零部件企业,还有网络公司参与到我们的联盟当中来,大家来共同地规划我们中国的智能汽车究竟怎么做,这个联盟已经成立了,现在已经逐步地展开一些工作,会在不同的时段向大家汇报我们这个联盟能够取得的一点点进展和进步。

刚才说到标准,当然还有测试,中心承担着全国汽车标准化的工作,来去和其他的行业协调起来,制定智能车辆的一些相关标准,这是义不容辞的,这一块我们也会成立相关的委员会专门研究这一块标准的工作。再就是一个测试技术,我们了解到美国的一所大学建设了测试无人驾驶车辆的这样一个环境,我们现在也在跟他们联系,估计在月底月初的时候会去他们那里考察,最终的一个目的是希望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能够为大家开发智能汽车建立测试评价的环境,我们道路占地2000多亩,还有接近4000亩地干点副业,再种点大豆什么的,我们会投资资金,建立智能车辆测评的这样一个基地,供我们国家的研发团队带着研发成果到那儿进行技术验证。

感谢大家,谢谢!

心情指数模块
digg
作者: 来源:网易汽车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