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2月2日文章,原题:令人“抓狂”的中国电动汽车 副题:理论上的好主意,付诸实践却很难壮观的中国道路大旅行即将开始。未来两周内,数百万汽车驾乘者将为春节踏上返乡路。我的支气管不允...
英国《金融时报》2月2日文章,原题:令人“抓狂”的中国电动汽车
副题:理论上的好主意,付诸实践却很难
壮观的中国道路大旅行即将开始。未来两周内,数百万汽车驾乘者将为春节踏上返乡路。我的支气管不允许我有这种念头。因此,有关中国国家电网沿京沪高速全线建成电动车快速充电系统的消息,令我喜不自禁并迫不及待地要进行试驾。中国媒体自豪宣称,这50座快充站的每一个都可同时为8辆电动汽车充电。
真是恰逢其时,北京已至少为国产电动车产业提供了10年补贴,中国空气污染已变得异常严峻。按理说,电动汽车在华应像口罩那样畅销,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这些新快充站承诺用吃块臭豆腐的工夫,就能让车重新驶上公路,那还有什么可焦虑的?
焦虑多得是:这些快充站要到春运期间才投入运行,我的假期是指望不上了。那我可以去不太远的地方,比如拥有庞大充电网的上海版汽车城——嘉定。然而,租车公司竟告诉我不准使用嘉定的充电网络,只能到该公司指定网点去充电。
于是我决定驾驶租来的上海产电动车就在自己住的区域转转。出发时我以为这将是个愉快的周末——回去充电,只需修指甲的工夫。但在去超市和学校的几个来回后,我的小车就“精疲力竭”。我把车开回租车公司要求加满电,却被告知需要4小时。于是我提前还了租来的小车并跳上一辆公交车——懊丧地发现这也是一辆电动车。
鉴于(电动车在中国的)“里程焦虑症”如此明显,以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会仍将在节假日“豪饮”汽油。
心情指数模块
digg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