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汽车才是“纯电动”汽车?
随手百度了一下,度娘说:“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也就是说只要动力纯电,且符合法规即是“纯电动汽车”。但事实上还有一种更为严格的定义,即除“动力纯”之外,还要加上“血统纯”(即“基于纯电动整车平台开发”)的要求。
以“动力纯”为标准,各车企的“纯电动汽车”真的很多,从终端不到5万元的众泰云100,7万元的江淮同悦EV,再到二三十万的比亚迪E6,都能算是“纯电动汽车”。
但如果在“动力纯”外,再加上“血统纯”的标准,那么在国内市场能够看到的车型就只剩下东风日产启辰晨风、上汽荣威E50,以及刚上市的宝马i3、i8了,当然,还有特斯拉。
是的,真的只有这么几款而已!而余者皆是以燃油汽车平台为基础,换装电动的动力总成而开发的“换芯纯电动汽车”。
从整车结构上看,“换芯纯电动汽车”存在着一系列“先天不足”。
比如电池的安装问题。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必需是方方正正的,不可能像燃油动力汽车的油箱那样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怎样腾出偌大且归整的空间来安装电池就成了大问题。前面安装多了就会前重后轻,后面安装多了就后重前轻,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换芯电动汽车”在前后轴的平衡方面都做得很差,行驶性能与安全性能都会明显下降。一些车把电池安装在底盘位置,挤占乘坐空间就难以避免,而有些车为了续航里程能够达标,更是不得不在后备厢位置也安装大量的电池,即使是像比亚迪秦这样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后备厢依然被电池挤得小得可怜,而某些“纯电动”就更不必说了。
此外,由于电池重量的问题,同平台的纯电动汽车会比燃油车重得多,这也导致原本按燃油车设计的诸多标定不得不做重新修改。特别是车身刚度、刹车制动等事关行车安全的问题,这种“换芯电动车”着实让人不放心。
或许是意识到了“换芯纯电动汽车”的诸多问题,北汽在去年也宣称要开发全新专属电动车平台,不过至今还没出车(也不可能这么快),真不知当时北汽夸下海口,号称只要愿意的话做台特斯拉出来只是分分钟的事儿,是哪里来的底气?难道依靠他们现有的汽油车平台就能造出特斯拉?
既然问题一大堆,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国内车企要选择“换芯纯电动汽车”呢?
盖因投入少、周期短、成效快。
老实说,前些年众多自主车企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动机并不纯粹。当时搞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政治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财政补贴、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等,实在是有利可图。至于“新能源是中国汽车的未来”之类的高调,很多时候也就唱唱罢了,大家更多的是在观望,而中央各部委又何尝不是在观望?因为是在观望,那怎么可能大规模投入?
全新开发适用于纯电动的专属整车平台,且不论许多车企本就没有这个实力,就算有,在政策不明、行业集体观望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下决心做这样投入大、周期长、成效慢的项目呢?还不如把燃油车改成“换芯纯电动”,省时省力省心,政绩也有了,补贴也有了。更有甚者对外号称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研发团队进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但事实又有多少人员真正从事纯电动汽车研发?而有多少人干的都是与传统动力汽车相关的工作,甚至就是单纯研发传统车?这样的状况,你还能指望他们会选择走全新开发基于纯电动力的新平台的纯电动车发展道路?说什么弯道超车,也就是随口说说罢了。到最后,国内这么多搞纯电动汽车的汽车企业,至今也就是财大气粗家底厚实的上汽这一家搞出了一个纯电动专属整车平台而已。
反倒是借着新能源政策密集出台的东风,众多车企的“换芯电动汽车”一款接着一款上市,而且补贴后的终端车价也一低再低。这似乎正将重走自主品牌当年低价低质的老路,而且是一边拿着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补贴,一边走低质低价的老路。这对于国家汽车产业的升级,真有价值吗?
更为可悲的是,不可避免的“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低质低价的“换芯纯电动”的挤压,再加上不成熟的市场和不成熟的消费者,使得价格必然更高的“纯血统”纯电动汽车不太可能有太好的销量,至少在短时间内如此。
或许,低价低质的“换芯纯电动”注定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必经阶段,毕竟我们的车企就算现在就投入专属纯电动整车平台研发,也无法赶上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利好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中国的车企能够下决心花大力气开发自己的专属纯电动整车平台,尽快跟上国际潮流,哪怕是逆向研发出来的平台,也总比没有强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