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报道: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新能源乘用车创新联盟组织的调研工作,旨在寻找电动汽车制动系统合作企业。
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由传统汽车制动系统与电机制动系统结合组成,它既要保障车辆的制动安全性与操控稳定性,还要获得最有效的能量回收效果。先进的系统能够实现ABS、ESP(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包括制动防滑、驱动防滑和侧向防滑的综合控制系统)功能,还能实现有效的能量回收。能量回收占总能量消耗比例可以达到30%以上,相当于增加了30%的续驶里程。日本、德国、美国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如博世等生产汽车制动系统的国际大公司,已经实现了ESP与电机制动系统的耦合控制,他们已做好占领电动汽车制动系统市场的充分准备。我国这几年开展的电动乘用车研发中,部分车辆实现了ABS系统与电机制动的耦合控制,但系统控制技术与产业化都处于初级水平,实际销售的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效果不理想,ESP与电机系统的耦合技术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具有生产传统汽车ABS系统能力的工厂主要有亚太、元丰与伯特利等几家,他们是未来最有希望成为我国自主电动汽车制动系统的生产企业。但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他们规模都不大,2013年生产销售的产品加起来不到20万套,在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足4%,并且仅有ABS系统的生产能力,ESP系统还处于研发阶段。
在年产量达到2000多万辆的中国汽车产业里,如此重要的底盘部件,自主企业生产的比例低到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中国汽车产业空心化可见一斑!
在与国内ABS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了他们的苦衷。不少自主品牌整车厂虽然采购过他们的产品,但只是以之作为与外国供应商压价谈判的筹码,一旦实现了压价目的,就不再采购其产品。由于国外大企业技术研发力量雄厚、产量大,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成本上也具优势,因而这些自主零部件企业得不到大的订单,很难获得发展,研发的投入也有限,难以做大做强。
这里举的仅是制动系统的例子,其它零部件也存在类似情况,就连备受关注的动力电池也未必乐观。已经有国外大电池企业,在部分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在国内建厂,就笔者掌握的情况,一些国内整车厂的仓库里堆放了许多国外品牌的电芯。
如果我们始终依赖国外零部件,长久下去会有怎样的风险?目前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但有多少人关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这一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抱着极大希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不会也像传统汽车行业一样成为空心产业?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一是政府与行业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题研究,开展深入调研,提出扶植新能源汽车自主零部件产业的系统思路、策略与办法;二是建立整车厂使用国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鼓励办法,按照购买鼓励目录内零部件的数量给予奖励;三是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与材料的研发支持力度,提倡产学研合作,引进关键人才;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
在汽车行业内需要提倡国人扶持国人的氛围,中国汽车界必须齐心协力,共同支持自主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我国传统汽车产业存在的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空心化现象,绝不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蹈覆辙。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