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夸赞特斯拉的文章汗牛充栋,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都有。为了正本清源,本网将发表两篇来自特约作者天骄的文章,分别讨论两个热点话题:一是所谓的特斯拉互联网思维,二是中国电动车厂与特斯拉的真正差距在哪里。本文是第二篇,第一篇标题为:“特斯拉的互联网思维体现在哪?”
(一)技术上的差距
电动车有四个要素,底盘、电池、电机、电控。
在电池上,中国厂商此前少有走三元锂电池的路线,磷酸铁锂电池不需要复杂的电控,在续航上劣势,在寿命和过载上还有优势,只能说各有所长,不算是落后很多。
在电机上,中国厂商水平也不算差,成本还有优势。也不落后太多。
电控上,中国厂商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更谈不上落后。
真正的问题在底盘上,其实这不是电动车的问题,而是汽车工业的问题。
特斯拉Model S电动车底盘
特斯拉在美国,有通用、福特两个巨头,人才招募也好,技术消化也好,都比较方便。这两家都有很深的技术积累。
而中国厂商到目前为止,除了奇瑞试验过正向研发底盘(还是意大利公司帮忙)大都是逆向一款外国车型,修改而来的。调试虽然也有莲花公司这种一流公司,毕竟底盘不是自己搞得。
比亚迪E6的底盘来自于本田奥德赛、比亚迪秦来自于丰田卡罗拉、红旗H7底盘来自于丰田皇冠、长城H6底盘来自于本田CRV,奔腾系列来自于马自达6……几乎所有的国产轿车SUV都有一个外国爹。
自己没有吃透,调试依赖于第三方,做燃油车也好,电动车也好,就难以作出行驶品质。这个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其实如果把中国企业的电动车技术放到高水平的平台上,表现未必差。
(二)消费者体验上差距
除了技术上的因素以外,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程度也是中国厂商的问题。前面说过“好东西首先得漂亮”,而国产电动车也好,燃油车也好,外观算得上漂亮的屈指可数,内饰漂亮的就更少了,这是视觉上的。
在听觉上,整车隔音、噪音控制、底盘异响、风噪控制、方向机变速箱声音、排气管的声音(燃油车),这些地方注意到的国产汽车厂商同样凤毛麟角。
触觉上,注重内饰材料、座椅形状、填充,方向盘的手感,档杆的手感,按键的手感,各种储物空间的开关的触感,手枕的触感……。这类东西的国产厂商做得好就更少了。
这些东西未必需要多高的技术,但是需要厂商用心给消费者考虑,这方面国产厂商还差得远。
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将特斯拉Model S评为2013年最佳车型。
(三)品牌的差距
特斯拉是一个美国的新品牌,在汽车行业,美国算先发者,美国品牌高贵一些是正常的。
“给力哥”有硅谷和风投的光环,硅谷是高大上有钱人多的地方,“给力哥”的牌子自然又高贵一些。
特斯拉起步是超跑,品牌势能强大,做相对较低价位的Model S顺风顺水。
而中国汽车厂商起步都比较低,做廉价车起家,中国本身也是汽车行业的后来者。中国汽车厂商的创始人没有给力哥的光环。品牌自然要差一些。
(四)差距怎么追?
其实,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还是有一定积累的,即使是最弱的底盘技术,一汽基本搞定了马自达6的底盘,广汽重金买了阿尔法罗密欧166的底盘,上汽有通用的底盘,北汽买了萨博的底盘,这些底盘都是很优秀的;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上,比亚迪都有相当的积累;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方面,也有几家厂商做的不错。
无论是做纯电动车,还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中国企业如果能联合,技术上是有希望追上特斯拉的。
在用户体验上,需要汽车厂商重视,转变思路,舍得投资,譬如长安汽车就全球建立设计团队,长安最近的几款车也确实算得上漂亮。这方面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关键在于思路。
品牌差距短时间内难以追赶,需要高品质的产品慢慢建立口碑树立形象。“技术日产”是GTR打出来的天下。特斯拉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是Model S打出来。
对国产厂商来说,联合起来互补技术短板,转变思路重视用户体验,拳头产品打出中国品牌,特斯拉也好,宝马奔驰奥迪也好,中国厂商未必不能追赶。
口水无意义,承认差距,奋起直追才是中国汽车厂商应该做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