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见证了德国宝马汽车与华晨汽车签订“宝马集团和华晨集团深化合作备忘录”、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德国大众汽车分别上海汽车集团和一汽集团签订联合声明。
德系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从市场销量上,年度产销前三甲它们占据两位;在市场结构上,从高端、终端到低端都保持自己特定的占有率;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科技部部长曾经在德系车企任职,这里面的动向也足以可以去分析汽车政策的走向。
3月29日,习近平默克尔见证大众与合作伙伴一汽、上汽签署前瞻性技术领域继续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
这些合作协议关键词在于两点:“扩充产能”和“新能源汽车合作”。无论是宝马的150亿、奔驰的40亿还是大众的182亿,都说明无论是这些外资汽车制造商以及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市场容量的预期都是非常高的,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能不足”或许是多家汽车制造商面临的困境。而中国政府用以扩建产能的基础应该属于如何在中国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今年拥有非常高热度,任意翻开一个汽车媒体,都能看到关于新能源汽车动态。这些是好事,因为这些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新能源汽车走了这么多年,如今或许就剩下临门一脚了。
此时,政府见证的德系汽车制造商签订协议是否显示政府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拓展?具有优势的日系汽车制造商有没有机会以及如何把握机会?新能源汽车技术如何和市场结合在一起?笔者作三点分析。
第一,政府期许德系车企新能源汽车发力。
中国政府为什么这么喜欢新能源汽车?我们可以从很多大道理上说为了节能、环保,为了治理民众饱为诟病的雾霾。但是比较急迫的事情便是,政府设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的时间节点已经临近,离2015年“50万辆”仅剩下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我们看到目前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积极的多数是自主汽车制造商,而几家比较主流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忙于生产销售传统汽车赚钱,而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熟悉汽车制造商的朋友可以历数一下,这些合资汽车制造商要么新能源汽车研发处于起步阶段,要么仅仅存在计划中。
政府对于自主汽车自主研发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和期许,这些方面或许通过此次的改变逐步衍生到几家主流的汽车制造商领域,这种转变值得我们深思,是整个市场态势让我们无法避开传统车辆主流车企来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是目前市场主导决定了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依然是这几家汽车制造商进行引导?
当然,政府在吸取前几年关于“市场换技术”的教训,这次的“产能扩充协议”中多数搭载了“联合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条款,或许这是一种姿态,或许这是一种交换,不论如何,政府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着合资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发展。
第二,日系车企新能源困境与着力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本汽车制造商具有更多的优势,包括丰田、日产等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比较畅销的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以及电动汽车产品或产品储备。
从理论上面来讲,如果想要让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日系汽车制造商,特别是丰田、日产等汽车制造商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但是目前来看,不知道是日系汽车制造商自己太过于消极,还是日本政府在不适宜的时机提出了不适宜的话题让中国偏偏它顾了。
日系汽车这些年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不顺利,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里面,归结到汽车制造商本身,亦有一些原因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日系汽车制造商在华的本土化研发常被诟病,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比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而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这样的技术,这两个完全可以对应的口子,而没有把握住,借机改善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不知道是汽车制造商的悲哀还是消费者的遗憾?
从去年开始,看到很多文章开始从多个角度分析日系汽车的复兴,事实上,这种分析有意或者无意地依据部分数据的显示,这种情况并不能给予日系汽车制造商带来根本性的东西,真正的复兴应该在于自己对于现行形势的把握,能否利用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技术优势,可能决定了未来若干年的发展。
第三,“最难的技术着手、最成熟的技术投放”或是新能源唯一捷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如何?应该跟随特斯拉汽车的商业思路?还是应该务实地迎合消费者的所需?还是全面开花去上马更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车型?此前与一位资深汽车设计师谈到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我们都崇信一个基本原则,在市场尚未完全井喷的情况下,从最难的技术着手、从最成熟的技术投放才是收获这个市场最佳的策略。
这几日我们也看到,包括力帆在内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投入高额资金在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发力,笔者不认为这是个好的策略。低速电动车目前市场接受度比较广,但是在市场行为需要完善,从而走向有序的发展道路上去。
我们目前应该做的事情,是结合自己的能力,在核心零部件、平台集成技术上去充分发掘,做足相应的加法,包括目前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汽车制造商、打造混合动力汽车的传统汽车制造商,笔者都给予类似的建议,然后根据市场的接受情况,逐步将自己的产品按照成熟度投放出去,如果新能源汽车有捷径的话,这可能是唯一的捷径。
作者丁华杰为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专栏作家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