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半年之前,电动汽车还都是一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状态。而到了2014年的两会,“去哪儿买”、“怎么用”几乎成了人人必聊的时尚话题。对于这个一直被诟病“飘在天上”的新兴产业而言,“幸福”为何降临得如此突然?
从宏观角度上看,这是电动汽车十多年的积累、进化之后,产业发展规律下的必然爆发。而就具体的刺激因素而言,国家表明延续财政补贴的态度,北京、上海出台可执行性强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等,无疑是引燃这番爆发的导火索。当然,还有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原因,那就是遮蔽小半个国家的雾霾。
正是这种“公平”地危害每个人生命健康的自然现象,迫使举国上下开始认真分析原因、找寻所有可能的对策,由此带动了许多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半死不活的绿色产业。电动汽车就是其中之一。不夸张地说,它的一夜成名,沾了不少雾霾的光。
现在,电动汽车终于火了。且不说各大汽车、电池材料、有色金属等企业,在股市里像坐了火箭般噌噌蹿升,社会上不论政府官员,媒体同行,还是普通百姓,许多人心里都已经把这种不烧油的新玩意,认定是防雾祛霾的好东西,都在讨论怎么让这一“法宝”尽快送到更多人手里。有些言论里甚至透出一股“大干快上”的跃进气息。
那么,电动汽车与治理雾霾之间,真的存在这样的必然关系吗?
在我看来, 就目前电动汽车的水平尤其是数量来说,它不仅暂时帮不上治霾的忙,自身还有一堆问题亟待解决:充电设施虽然已经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但土地、标准、管理、商业模式都是难点;电池水平差强人意,效率、安全性方面尚未取得质的突破;整体价格偏贵,社会心理接受度不高等,搞定哪一项都不会容易。总之,雾霾的确助推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但也有可能“炒糊”了电动汽车的未来。
电动汽车的发展,与其他任何行业一样,要遵守的是产业发展规律,不是人定胜天的冲动;它能够解决的,是整体、长期的问题,不是某一时刻、某一地区的突发事件;其节能减排效果的发挥,是一个渐进、缓释的过程,不是众人一拍即合就要立竿见影。简单说,一切须秉承客观、科学的精神。
这种要求同样适用于很多问题,比如雾霾的形成。在最终找出形成、发生的真正机理之前,甚至传统燃油汽车与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都是值得商榷的。尽管雾霾里的一部分有害成分,的确来自机动车的排放,但如何解释世界其他大型城市的蔚蓝天际?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