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惠特尼·休斯顿最后主演的一部电影,取材于美国6-70年代著名的女子歌唱组合“至高无上”的传奇经历。之所以提到这部在中国影响并不算大的电影,是因为里面有太多关于那个时代底特律的桥段。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黑人民权运动,小剧场里可以一夜成名的神话,一个动荡但仍充满机会的城市.....底特律,这座自1896年因福特T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汽车城”在那个时代到达顶峰并开始出现颓象,不仅在于所谓的“产业单一”,更源于种族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中产阶层的大量离去,在电影里已经有所描述。
日前《华尔街日报》消息称,美国联邦破产法官斯蒂芬·罗兹做出裁决: 底特律市符合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相关规定,符合申请破产保护的资格。这意味着底特律于今年7月提交的破产保护申请正式得到通过,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负债超过180亿美元。
冰冻三车非一日之寒,底特律从70年代走向没落至今,已经过了近40年,它的破产还令人意外么?
底特律
今天,中国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依然强劲,即使许多地方政府再三出台抑制性政策,仍然难以压制汽车消费上升势头。另一方面:国家已经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而作为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汽车产业所能吸收的高质量科研人才、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车企基建带动的房地产、汽车厂家附近带动的服务行业、汽车产品运输带动的物流乃至汽车消费者可以带动的旅游业、能源、公路建设维修、后市场服务等等所累积起的国民经济总量,极其可观。经济学领域曾有过“汽车行业每创造1元钱利润,将直接带动国民经济7元产值,间接带动200元”的说法,即使目前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来自交通拥堵和环保压力暂时抑制汽车消费,但笔者认为这个行业至少在15年内的中国(即中国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依然是“朝阳行业”。
也正因为“带动作用巨大”,同样有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对于建造“汽车城”充满热情:有条件要大干,没有条件引来项目也要干!“造城”的火花大有蔓延势头,底特律的今天令人唏嘘,但太多的城市决策者看到的是她的昨天。
底特律破产,从“单一制造业”检讨似仍不足,因为它的没落远不只因为产业的单一,更因为社会动荡和因此而引发的“高质量居民大量撤离”。换而言之:如果打造新型的、中国式的“底特律”,局部环境的“长治久安”极其重要。一个城市可以因一时的建设与繁荣吸引来大批工作者,但是如何让他们长期的“安居乐业”更加重要。对于新的中国“底特律”来说不仅要考虑当地车企自身的发展状况,更应考虑整个城市综合的支撑能力是否可以匹配车企的发展。与那些无法或很难搬走的厂方、生产线相比,那些可以自由流动的人有自己的选择权利。
2013年在严苛的消费政策下,汽车行业依然取得了远较上一年乐观的成绩,2014年至少从目前看消费政策将更加严苛,汽车总体产能过剩问题有可能暴露。对于新兴的中国底特律来说将迎来第一次严峻考验,希望为政者保持谨慎,让这火花不会轻易熄灭。
声明:以上消息转载自合作媒体,转载此消息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此消息代表立场或赞同其中的观点、立场或描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