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也是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内已经出现了5起以上的因电池问题而导致的新能源公交车自燃等现象。
康迪电动汽车董事长胡晓明在大会上公开表示:“我判断2016年电动汽车会出重大安全事故。”他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担忧。出于对续航里程的追求,电池生产商想方设法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我参加了很多会,电池企业现在都说今年(能量密度)是150,到后年就到350了,能量聚集就是障碍物,能量越高风险越大,这是一个双刃剑。” 胡晓明说。
相关部门其实也一直在关注电池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从今年开始,国家要求新能源生产企业对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关键性零部件提供8年12万公里的质保期限,这成为新套在电池生产企业头上的一个“紧箍咒”。
邓纶浩告诉记者,8年12万公里的验证测试,国内估计95%的企业都没有做过。
波士顿电池工程与战略企划副总裁苑文学先生苑文学也表示,所谓8年12万公里的测试,更多的数据都是在实验室中计算机上得出来的,而非在路上实地检测的结果。苑文学坦言,即便是波士顿这样一家电芯在循环寿命上比较领先的企业,虽然电芯的数据是可以做到3000个循环周期能保持60%的电量,但用到模组里,把电池包用到车上以后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跑8年,也依然不知道。
“2016年有一个车厂跟我们签全年1万辆车的订单,收入大概在6~7亿元,但这个合同在我手上放了一个半月,我不敢签下去,因为它潜在的东西(质保等)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 邓纶浩透露。东莞振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军表示,该公司与核心客户是有关于质保的约定,但只是一个大致原则,并没有细节。
在记者看来,未来,关于动力电池质保等相关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扯皮“的情况。短暂的火爆期之后,业内认为成本和技术导向或使得今年动力电池行业将进入洗牌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那么动力电池的市场总需求大约在40GWh左右,但仅2016年一年,业内新增产能就达到了40GWh,这些产能即便仅释放80%,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便已经开始出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