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比如在外资品牌中,要用一颗中国的螺钉可能都要经过很多次的认证,但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领域,和外资并不完全是竞争,也会有合作关系。在动力电池领域,一些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入,希望在分食市场蛋糕的同时,能够和国内企业一起建立标准,共同发展。因为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电动车市场都够大,而电动汽车是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虽然如此,相较于外资企业循序渐进在研发和生产以及上下游协同上取得的成绩,国内这一由政策快速催熟的市场确实也让动力电池这个行业带有一些先天不足的弱点。比如在上游材料方面,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斌坦言,感到行业发展太迅速,估计大力发展电动车电池的时候,上游产业链还没准备好。
在成本方面,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还有40%以上的下降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弱化政府补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效用,使路径更加市场化;在满足市场质量要求的情况下,有良好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要降低成本显然需要上下游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动力电池业还处于低价竞争、各自为政的状态;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成本分摊模式。
如果能做到动力电池应用过程中的商业化创新,现在动力电池成本的居高不下等问题,都可以在拉长的生命周期中得到解决。深圳新能源材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键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还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产业整合、技术整合、资源整合,把整个产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来,否则整个产业永远停留在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阶段。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