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迈过50万辆的门槛,全年销量达50.7万辆。与此同时,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分时租赁等也取得较快发展,但诸多瓶颈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不仅要抓好生产销售,更要想方设法让用户方便用车、高效用车。在2017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充电设施建设要提高利用率
回顾2016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国内充电设施的建设正在加速,互联互通的相关标准陆续落地。具体来看,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实现了突破,从2016年年初的不到5万根,增加到2016年年底的15万根,增长迅速;私人乘用车的充电桩安装比例也已经提高到80%以上。此外,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五项国家标准的实施,使得车与桩的互联互通有了依据;《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系列标准的发布,为解决充电设施信息互通和支付等问题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充电基础设施的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不过,在充电设施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实际问题仍然不少。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在总结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指出,因为缺乏一些专项规划指导,个别地方、企业出现跑马圈地和盲目铺摊子的问题。对此,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丹薇深有体会,星星充电每天充电量约为80万度,但其中90%的份额由25%的充电设备贡献,私人乘用车用户相对较少。用邵丹薇的话说:“万帮新能源在充电领域75%的投资打了水漂,为这个行业交了学费。”
除了企业自身运营问题以外,影响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车位紧缺,物业公司不配合,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较低,一些充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郑栅洁也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将居民小区和单位停车场充电桩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二是发挥充电联盟和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快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利用移动支付等先进手段推进支付互联互通,提升用户体验;要高度重视安全隐患,提升行业安全水平。
加氢站制约燃料电池车推广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燃料电池汽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近几年,国际上燃料电池量产车型推陈出新,国内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发展条件已经具备。
在同济大学教授章桐看来,中国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具备一定优势,因为我国基本掌握了燃料电池整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早在2010年,中国在上海世博会上已经成功运行了将近200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是当时国际上最大的示范项目。
除了技术储备有一定优势外,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也没有退坡。但是,当前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情况并不理想。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潘牧介绍,我国燃料电池客车仅有40辆在运营。福田汽车欧辉客车事业部副总经理秦志东则表示,目前国内实际在运行的燃料电池客车只有28辆,如果加上刚刚交付的,总计才有40辆。
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需要充电桩不同,燃料电池汽车需要加氢站做配套。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加氢站的配套滞后。“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加氢站的支撑,但遗憾的是,国内加氢站的数量与国际相比差距最为明显。数据显示,日本加氢站数量为83座,美国加氢站有67座,英国有14座、韩国也有10座加氢站,而中国仅有4座。”潘牧坦言,“国内的加氢站建设滞后,这非常不利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
有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加氢站稀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设备成本太高,而我国又不具备相关设备的生产能力,在没有大量的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没有市场需求推动的情况下,加氢站数量自然不多。因此,这位专家建议,在加氢站建设方面,需要调动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建设,合力解决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分时租赁需以规模实现盈利
分时租赁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对人们了解新能源汽车和普及充电设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国内进入新能源汽车租赁领域的运营商已经超过100家,未来开展或准备引入新能源汽车租赁模式的城市将超过50个。以一线城市为例,北京用于租赁的新能源汽车达10000辆左右,上海目前用于租赁的新能源汽车大约在4400辆。国内主流一线城市具备发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基本条件,它能够解决日常短途出行,尤其是上下班通勤需求以及公交站到住所、商业中心的短途出行需求。
有研究表明,一辆分时租赁车可以取代3.6~13辆私家车,对减少汽车使用率,缓解城市拥堵起到巨大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光宇认为,规模是市场盈利的关键。根据预测,到2030年,国内分时租赁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0亿元,此时,盈利自然不是问题。目前要做的是找准方向,赢得市场。曹光宇认为,良好的用户体验非常重要。未来社会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是自由、舒适、友好。因此,分时租赁未来发展方向是更加自由、高效和智能化。具体来讲,在充电方面,用户对充电桩充电操作的便捷性将会有较高要求;在车辆方面,用户希望能够更加舒适、方便,比如可以在固定区域内实现自动驾驶。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