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内第7家获得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而这距离万向集团获得第六张生产资质仅相隔半个月时间。
在电动汽车“准生证”发放呈明显加速态势之时,有迹象显示,有关部门或将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入条件,以期引导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产业健康稳健发展。
发证提速
据了解,成立于2015年的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依托江铃集团品牌及资源优势,已初步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四大核心技术,具备整车及动力系统匹配、整车管理系统、车载能源管理系统、车辆轻量化、车辆安全五大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发能力、试验检测能力以及对整车产品运行状态的监控能力,是一家初步成型的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三电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此次国家发改委汽车项目核准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标志着江铃集团向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发起攻势的开端。而这也成为继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长城华冠、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和万向之后,第7家获得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资料显示,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长城华冠、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万向集团、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分别于2016年3月16日、5月16日、9月14日、10月25日、11月15日、12月15日、12月30日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复,加速态势明显。
专家表示,“准生证”呈现加速态势标志着相关部委已厘清《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相关程序和评定标准,审核流程更加清晰;相关企业也逐渐清晰了相关申报流程。一方面展现了相关企业较强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在步入正轨。
据了解,为规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明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需面临诸多硬性指标的严苛筛选。首先必须在中国境内注册,并在技术上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同时需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特邀专家张书林看来,制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规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和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吸收一些比现有企业更专注研发生产纯电动乘用车的企业,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三是给此前没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纯电动乘用车生产领域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认为:“新能源汽车生产条件适当放开,能够吸引新的企业以及一些零部件生产商进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新鲜血液,并形成‘鲶鱼效应’,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提质进行时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发放速度加快的同时,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已是大势所趋。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对相关骗补企业开出罚单的同时也明确,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已审议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将于近期对外正式发布。新规定从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和产品技术性能、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据了解,在此前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产能已出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过剩,而短时间内各方资本的大量聚集也导致新能源汽车出现比较严重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建设现象。“为防范低水平发展,政府将严格执行2015年颁布的新建乘用车电动车的管理规定,并逐步提高准入条件。”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200多家汽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覆盖乘用车、客车、专用车领域,但产品质量、安全性、核心技术突出的企业并不多,一般化或者低水平产品比较泛滥。在累计获得生产许可的4000多个新能源车型中,投产车型仅为1/4左右,很多车型的成熟度和竞争力并不强。尤其是在动力电池方面,国内大约有两三百家动力电池企业和系统供应商,但真正有技术创新、质量和安全性能比较稳定的企业也不多。
吴卫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严格执行《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逐步提高准入条件。“这样既能防范低水平重复式发展,又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或者引导具有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乘用车的企业建设将严格执行2015年颁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逐步的提高准入条件,来防范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新的低水平盲目发展。”吴卫表示,将建立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将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法制化机制提供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专利建设事关成败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大约走过20年时间。总体来讲,成绩非常显著,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王秉刚也坦言,我国新能源汽车还未到快速发展期,尚处市场导入期。“2016-202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导入期和培育期的关键时期,需要政府和企业付出巨大的努力。”
专家表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时,加快专利研发及保护事关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能否健康、快速、稳健发展。
近日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大国主要为传统的汽车大国和汽车新兴市场国家。截至2015年12月31日,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韩国,五国申请量占全球申请量的75%。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分为六大技术领域,包括三个整车技术领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三个关键零部件技术领域——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及附件。目前,我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整车控制及附件方面,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这表明中国在关键部件研发方面投入较大,但对整车专利布局较少。
《报告》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企业整体研发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专利申请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专利申请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持有率低,国内核心专利申请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所掌握。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周舟建议从三大方面进行解决:首先,发挥国家部门引导作用,加强技术创新统筹协调,完善专利管理制度,优化创新环境;其次,释放企业内部创新活力,加强产学研结合,联合开展热点技术攻关,提升创新实力;第三,发挥行业机构平台作用,建立常态分析体系,助力企业系统布局,加快专利发展步伐。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