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7月我国《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实施、可以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准入资质至今,发改委已经发放了6张牌照。汽车生产准入问题的争论一直伴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各路资本、企业对进军电动车领域均跃跃欲试,很多外来的“和尚”也期望进入这一领域分得一杯羹。尽管现在传统车企、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设计公司、互联网企业都掀起一股造车潮,但是想要取得“准生证”却着实不太容易。
五家企业已获生产资质
12月16日,备受关注的第六张新能源牌照花落万向汽车,成为了继今年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之后,第六家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厂商。目前,正在候审或样车正在进行检测和通过检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已有20余家。
自去年10月《意见稿》发布后,备受瞩目的蔚来汽车、国能新能源、亿纬锂能、成飞集成等也已经审核完毕,未来为数不多的新能源牌照将有更多的竞争者出现。同时,目前也有一部分零部件企业想要进入电动汽车生产领域,《意见稿》中也并没有对这些企业“一刀切”,对于符合《意见稿》,同时也拥有一部分技术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类企业中也有机会诞生成功的电动汽车企业。另外,此次《意见稿》在准入门槛中介入了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就是说,此次准入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车,而不能生产插电式混动车。
研发能力:申请资质的重中之重
其实,能否申请纯电动车生产资质,必须要看是否符合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规定,新建企业的投资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在中国境内注册,具备与项目投资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
从以上规定的内容可以看出,文件并未在资金规模上做出具体要求,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此前相关政策的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而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所掌握技术则做出了相当具体的规定。这也不难看出,国家对于企业的研发生产能力更为偏重。
对于想要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还需要迈过哪几道门槛?很多企业在得到生产资质后会选择找工厂代工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真的适合所有的企业吗?到底这种方式能否行得通?
想要资质还需迈过不少“门槛”
根据《意见稿》规定,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必须生产15辆样车,满足相关技术条件。车辆的检测由中汽中心负责,要通过一系列强制性标准检验以及专项试验,包括3万公里可靠性、正/侧碰撞、涉水等方面。
对于准入企业试制样车技术,《意见稿》也做出了要求:4座及以上的电动汽车最高车速必须超过120公里/小时,车长4米内的车辆整备质量不能超过1200公斤,而车长超过4米的车辆整备质量也不能超过2000公斤,城市工况下制动能量回收对续驶里程的贡献率不低于15%;还包括4米4座以下车型,工况续航里程在100-150km之间,百公里电耗需达到8kWh以下等。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样一个综合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造车水准。
企业向发改委提出申报之前,除了样车检测,最重要的一样就是还需通过工厂认证。在上述标准通过的情况下,国家还需指定“中机服”根据企业准备情况,安排专家到工厂进行实地审查。只有全部通过认证后,才能够获得生产资质。目前有部分资质的车企具有厂房、设备、技术人员等一定基础,而互联网等零基础的企业,工厂认证显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在经过一系列审查之后,工信部将会发布产品公告,产品将进入规定区域进行示范运行。同时在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后,企业才能够获得政府方面的补贴。
此外,资质申请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生产样车、产品检测、工厂认证等每个环节都需花费不菲的费用。基本上全部流程走一遍,没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根本申报下不来。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重资产行业,编外队伍想转正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工厂代工模式目前行不通
对于一心想以轻搏重,从而进入汽车行业的部分跨界造车者而言,建厂问题让这些企业在如何拿到生产资质上犯了难。根据《意见稿》,新建企业的投资主体应具有整车试制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建立工厂。
此前不少新兴造车企业在比较自建工厂与代工上,都选择了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的代工模式。如蔚来汽车与江淮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乐视则找到阿斯顿·马丁代工。而按照政策对制造工艺的明确要求,新造车企业一旦选择代工,就不可能拿到生产资质,其新车还要标明代工制造厂商的名字。
为符合政策要求,拿到生产资质,许多新车企都陆续投入了自己的汽车工厂。今年8月,乐视宣布其年产40万辆生态汽车的自建工厂落地浙江德清。而一心想要真正进入汽车行业的万向,也发布了在杭州建设产能5万辆工厂的消息。
以目前来说,要想拿到新能源资质,研发、生产、样车测试达标等硬性要求是基础和关键,企业则需要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司的愿景和战略,脚踏实地地从研发和和制造样车的细节做起,再加上适当的地方政府的支持,新能源的资质申请也能够成功。在此,笔者也祝愿其他新能源资质的申请者尽快拿到资质,在未来的油耗+新能源积分的政策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将出现更多的“鲶鱼”来搅动这片蓝海,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正在等着这些企业的进入。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