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部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部分车辆未销售给消费者就提前申报补贴,不少车辆领取补贴后闲置。
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车,它有别于传统的燃油车,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够大幅度减少碳和其他废尾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一种新鲜事物。
党中央、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予大力支持发展,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鼓励企业生产销售和用户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促进了新能源车的“产销两旺”,其力度不可谓不大。
国家支持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导向,但有的生产企业却乘机打起了“恶意骗补”的“大九九”。真是不检查不知道,一检查吓一跳!
据财政部检查发现,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采用惯用手法是:编造虚假采购、原始凭证、记录、假合格证等材料,未销售产品就提前申报补贴,导致不少车辆领取补贴后闲置。其中被曝光的五家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骗补金额从5亿多到5千万不等,总金额达到10亿元以上,把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当成“唐僧肉”,而“大快朵颐”。
新能源车企轻轻松松骗取国家巨额补助资金,固然有车企业自身运作难监管、财政资金暂时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但罪魁祸首还是企业在金钱面前不淡定,向国家政策资金伸出了“咸猪手”。当然,不是这个行业都“坏掉”,但至少有一部分企业骗取得手,相信还有一部分企业“相时而动”“蠢蠢欲动”。
5家企业就骗补10亿元,如果再不下“重手”,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后可能就是国家抱养的“懒犊子”,假设所有车企都玩虚的,玩到最后,新能源车可能就会弄成“概念车”,这与国家发展新能源企业的初衷大相径庭,不重处、不清理整顿不足以表明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雄心。
“治乱象用重典”,为此,国家从三个层面进行整治,首先是国务院批复了《财政部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检查问题处理处罚的请示》(财监[2016]16号),对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助骗补企业进行处罚,其中对严重者取消补贴资格和整车生产资质;其次是对存在把关不严、渎职失职的部门和人员,将按规定核查追究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嫌违纪违法的,交当地行政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及检察机关处理;第三是对骗取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相关企业,由地方交当地行政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及检察机关处理。
“吃一堑,长一智”,新能源补贴政策资金是政策性引导资金,不一定长期发放,但是,对于涉及有政策资金投入的领域,相关职能部门、授权监管部门,都应加大监管力度,设置监管机制,派出监管力量,实行精细化管理,让资金收支都在阳光下操作,让每一分钱都发挥10分钱的导向效应,全力推动相关领域、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