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江淮汽车质量管理部质量评审和改进科科长
摘要:在沈静看来,江淮质量管理部最大的责任就是从源头“摁灭”抱怨。更进一步来讲,沈静希望“抱怨”能够最终转化为“尖叫”。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王雯
沈静再次启程,一路向北。
2005年,他第一次带领江淮汽车质量管理团队展开“高寒”环境适应性试验,一眨眼,10年时间匆匆而过,每年如期而至的黑河之约还是能让沈静格外兴奋。
沈静在微信朋友圈里表现得非常活泛,他喜欢和朋友们分享旅程点滴。
“收费站上都能看到江淮S3的广告”,瞥见江淮汽车的身影最让人骄傲,提起上市3个月销量就突破5万辆的S3,沈静难掩心头喜悦。
由南至北,一路驰骋,车队难免遭遇堵车、道路结冰这些小插曲,只有顺利抵达黑河,沈静的内心才能真正安静下来。
2014年12月12号,沈静给家人报了平安。“早上起来仪表显示零下14度,车外的景色很美,大雪、白桦林,路面上全是冰,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热水也没有,好在车子够给力,行驶起来很稳当。”三千里路冰与雪,沈静照旧第一时间为家人描述了“老朋友”的新变化。
2005年以来,江淮汽车逐渐形成一套完整覆盖“高湿、山区、高温、高原、高寒”的“四高一山”极端环境适应性试验体系,沈静陪伴家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七月骄阳,奔赴新疆;万里雪飘,前往黑河,沈静的这一年,270多天都得在外漂着。
2011年夏,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江淮车辆的空调系统,远在新疆的沈静没能赶上儿子呱呱坠地的时刻。最近一次回家,沈静发现家中的厨房灯早已损坏,妻子忙于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更换灯泡……
提起上述场景,沈静心里头偶尔也会浮现一丝委屈,但是,苦涩的情绪很快就会消散。这个内敛的安徽男人不太懂得如何诉苦,准确地说,沈静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份苦差。“我不觉得很苦啊,人生总要有点追求,这样才不会碌碌无为。”沈静的倾诉淡淡的,却很坚定。
★沉甸甸的使命感
仔细算起来,36岁的沈静加入江淮已经足足有18个年头了,二分之一的生命里程都烙着江淮这个名字。
沈静说自己“从小就对汽车这个庞然大物很好奇”,怀揣着这份好奇心,初中毕业之后,沈静来到江淮汽车技校学习汽车修理,随后,这个老师口中“悟性蛮高”的小伙子顺理成章地踏进了江淮车间。
“我对江淮有感情,总感觉有种使命感在推着自己往前走。”其实,沈静的母亲就是一名江淮老员工,两代江淮人的身上,忠诚、勤奋的基因一脉相承。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沈静将自己的使命感解读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满足用户不同环境之中的真实需求”。沈静所在的质量管理部主要负责江淮全系车型以及发动机、零部件质量检验,沈静强调,“自己背负着沉甸甸的重任”。
责任之重一方面体现在工作强度之大,微小的接触点同样关乎消费者的驾乘感受。“我们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体验,去评价,去改进。”按照沈静的介绍,每一款产品投放市场之前,质量管理部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适应性测试,并将车辆相关问题点发给各个事业部,推进产品改进。
举个例子,来“量化”这种强度。一辆家用轿车每年平均行驶里程大致是2万公里,而在江淮,新产品一年之内就得经受8万公里的路试磨砺。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4年行驶里程测试,对于沈静的团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沈静拿出电脑,打开自己的工作日程表,“这个表格越来越复杂”,沈静笑呵呵地感慨。
2008年,江淮的车辆开始出口到沙特等热带国家,工作表上随之加上高温、高原测试项目;2011年,为了跨过“锈蚀”这道坎,高湿测试提上日程……每年2月份,沈静就开始着手准备一整年的路试策划方案,把自己投进密密匝匝的时间表,沈静“竟然”很享受这种忙碌。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江淮的产品可能还都是他们拥有的第一辆车,这种情况下,汽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无法“捍卫”产品质量,消费者购买之后就会抱怨连连,沈静害怕听到这种抱怨声。
在沈静看来,江淮质量管理部最大的责任就是从源头“摁灭”抱怨。更进一步来讲,沈静希望“抱怨”能够最终转化为“尖叫”。
★执拗的“细节控”
除了惊艳设计、极限性能,如何凭借产品质量征服挑剔的消费者?沈静心底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发现细节之中的期待,解决细微之处的问题”,尖叫声往往都藏在细节里。
一辆车四五十个问题点,沈静逐一进行比对,长期历练之后,这个不拘小节的大男人变得心细如尘,他甚至能为完美主义者们排解烦恼。
比方说,沈静曾经碰到了同悦车型出风口长时间使用累积灰尘,小刷子清理也不太方便的问题,为此,沈静和产品设计部门特地将出风口改为360度旋转的形式,日常无需使用时,车主们还能将出风口拨片收纳起来。
这一设计思路,逐渐在其他平台车型中得到延续。一处简单的优化,开始源源不断地满足全新需求,沈静视线之中,车厢空间内的每一寸“领土”似乎都存在着提升期待值的可能性。
面对销量攀升的新车S3,沈静挺爱“找茬”。S3初期设计当中,DVD导航并不具备倒车可视功能,与此同时,导航屏先期采用的是电触屏,而不是反应更为灵敏的电容屏……有的时候,沈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执拗的消费者,不断寻找产品优化的切入点。
每逢展开“四高一山”环境适应性试验,沈静的“执拗”指数就会迅速蹿升。任何一个质量细节都必须符合用户需求,为了这个纯粹的目标,沈静编制了一套“环境适应性试验问题数据库”。
从2005年开始接触高寒环境试验算起,沈静“热衷”数据记录的习惯一直在延续。每一个实验项目结束之后,沈静必定详细统计环境数据、车辆问题点、具体质量问题验证等信息。随着一股视频热的兴起,沈静这个“记录控”又捕捉到了新方法。
沈静告诉《汽车人》,高原地区车辆发动机动力下降的问题一度给他带来了很大困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得益于沈静的“新方法”。
“我们在格尔木组织增压发动机动力性测试,高原地区缺氧严重,机油总是雾化,冒黑烟,我就坐在保障车里,用手机拍摄了问题车的全程视频。”别小看这些手机视频,沈静将视频反馈给相应事业部之后,技术人员能够更直观地“看到”问题,进而剥丝抽茧、找到解决之道。
翻看自己编制的“环境适应性试验问题数据库”,沈静对高温地区车辆热平衡这个案例的印象尤其深。国Ⅲ升国Ⅳ期间,帅铃热试验多次不过关,这让沈静内心极为焦灼。“国家法规在力推国Ⅳ标准,江淮的产品不能拉在后面。”
2013年和2014年的新疆高温试验中,沈静将最多的精力投放在了帅铃的热试验攻关上。使用加大型水箱、重新匹配数据版本,环境路试之后,热平衡试验又被搬到了环境舱。沈静对待质量问题的审慎可见一斑。
★重复简单的事情
在沈静心中,浪漫的黑河总是还有很多未抵达之处等待挖掘。这是一座“一定要来亲自体验的城市”,某种意义上,这又何尝不是一座飘荡着亲切回忆的城市。
2005年,沈静第一次去黑河,彼时,江淮实验车队还没有配备保障车。“我们每隔40分钟就要走出驾驶室,等到车舱内温度和环境温度一致了再上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来看看车辆空调系统能不能满足国家标准。”
40分钟一个循坏,等待车内温度降下来的间歇,沈静绕着车子一直跑圈。“说起来奇怪,提起这些5年前甚至10年前的事情,我反倒记得更清楚。”给《汽车人》讲起这一段“黑河往事”,沈静的目光悄悄游移,初冬阳光撒进偌大的办公室,沈静似乎瞥见了零下29度的黑河。
零下29度、凌晨时分,沈静曾经还在坚持路试试验。沈静告诉《汽车人》,空调系统测试的最佳温度维持在零下31度到零下25度这个区间,其中凌晨时分气温最稳定,沈静团队的大部分空调检测也便安排在凌晨时段。
当然,沈静还遇到过特别“狼狈”的时刻。最惨的一次,车子皮带突然崩断了,沈静和同事们只得叫停测试,更换皮带。瑟瑟寒风吹打着原本就以皴裂的双手,沈静觉着自己动作特别笨拙。“足足花费了两个小时,我们才把皮带换利索,大多数时间,我们要做的都是这些简单的事情,发现一个问题,就去解决一个问题。”
此刻,沈静大致又在重复着他眼中的“简单小事”。查看车辆是否漏水漏油,检查内饰底盘是否锈蚀,倾听发动机是否有异响……盘点不尽的简单细节组合成一辆完美汽车,客户的“尖叫声”由此滋长。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杂志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