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凌琳 上海报道
新任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再次被委以重任。8月21日,上汽集团新任董事长陈虹专程赶赴位于安亭的乘用车公司,宣布了包括由王晓秋兼任乘用车公司技术主任在内的6项人事变动。
陈虹此次任命主要针对上汽乘用车公司技术层面的中高层,除了王晓秋,同时被任命的还有来自SGM的崔卫国,他将担任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项目管理和采购;而原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觉慧被任命为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除此之外,技术中心还任命了三位副主任。这也是陈虹上任后发布的第二份人事任命书。
总部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拥有两个分中心一个在英国,另一个在南京,其职能是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层面的开发。知情人士透露,陈虹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加快上汽乘用车公司的研发速度,改变上汽乘用车产品换代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
据了解,与人事布局同时进行的还有乘用车公司的产品规划,乘用车公司已制定了全系列的产品规划,上汽自主品牌全系列新产品将于2017年集中爆发。
荣威550前车之鉴
技术中心此次被提拔的六位技术高管中,崔卫国和新任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平此前均在上海通用任职。前者在加盟乘用车公司前担任上海通用VLE整车平台执行总监,后者是上海通用规划发展部执行总监。
张觉慧、项党、龚伟国属于内部提升,张觉慧提拔前是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项和龚是技术中心厂部级管理人员。
“陈虹此次提拔技术高管的目的是要提高乘用车公司产品规划和开发的执行力。”知情人士透露。与合资企业有步骤地按照市场需求规划产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出新产品不同,上汽乘用车公司之前在规划和产品研发上出现了“脱节”。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换代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脚步。
合资企业一般每年推一个小改款,两三年推一个中期改款,四五年推大改款,但是上汽乘用车公司在产品的推进上明显滞后,以荣威550为例,从2008年上市后,直到2013年才推出中期改款,而这也直接影响了550的销量。
重回乘用车公司后,王晓秋一针见血地提出上汽乘用车在研发端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产品开发反应要快,要使开发流程的效率更高。”
“整车项目的整合执行力,真正以产品来驱动公司组织业务,战略的清晰和必要的收缩。当然也包括最不‘靠谱’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工作文化与风格。”上海通用一位技术负责人这样描述来自通用的技术管理人员能直接为上汽技术中心带来的好处。
重回上汽乘用车公司担任总经理之前,王晓秋在上海通用担任了8个月总经理,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上海通用的体系能力是非常认同的,上海通用正在推进的“卓越精营”计划,更是加强了上海通用在从产品规划、研发、制造、营销到售后服务整个体系的能力。
研发体系面临二次整合
陈虹上任后,将自主品牌作为其任期内的重中之重。陈虹的目标是要将上汽打造全球布局、跨国经营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级汽车企业。
而实现目标的关键是要将上汽的自主品牌发展起来,因为,一个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累计所占比例不到5%的企业,做得再大,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公司。
然而,目前的形势对自主品牌非常不利,合资产品的下探,不断蚕食自主品牌固有的市场。 与合资企业的正面交锋已不可回避。知情人士透露,乘用车公司已规划了大量的产品,除了明年上半年要按期推出全新SUV外,到2017年,包括MG和荣威两个品牌的所有产品,都要实现换代。
下一代产品如何规划才能符合彼时市场的需求,能否如期开发出来,对乘用车公司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王晓秋兼任技术中心主任后,原技术中心主任余秀慧被调往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有消息称,原乘用车公司负责采购的王泽民和负责项目管理的黄文华将去上汽集团的前瞻性技术中心。
“在进行人事调整后,不排除上汽的技术体系还要进行二次整合。”知情人士透露,而整合的目的是将具体的产品研发和基础研发内容进一步分开。
上汽技术中心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中是投入最大的,安亭总部、英国分中心和南京分中心的总体规模达3000多人,而前期为了打造自主品牌研发实力,上汽也是不惜重金。
据上汽集团自己公布的数据,乘用车公司仅在安亭的投入,包括设备和研发试验室就达40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车型平台和新车的投入,上汽在“十二五”末研发总投入累计高达450亿元人民币。
大规模的技术投入,也使上汽乘用车公司遇到赢利的天花板。现任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之前担任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时,多次提出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赢利计划,但最终都与赢利擦肩而过。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汽在乘用车技术中心的大额研发上投入。
陈虹上任后,已经着手对上汽技术体系进行改革。在集团层面成立了前瞻技术部、信息战略系统支持部和战略研究和知识信息中心,与技术管理部一起由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领导,主攻产品以外的开发。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第二次研发体系的整合,仍然朝这个方向进行,一些不属于产品范畴的研发从乘用车技术中心剥离到集团下属,从统计口径上将这部分的投入计入集团,减少技术中心层面的研发投入,推动自主品牌赢利。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