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不对 中国汽车要闻
新浪汽车举办的《轮语会》第一届论坛于6月30日在中关村举行,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师建华、汽车头条的武卫强、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和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中心的贾少辉与多家自媒体记者分享了心得。
沙龙之初,新浪汽车副总编辑赵焕介绍了即将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她指出,如今的门户网站已从一开始的单一媒体信息服务转变成综合性购车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信息、个性化购车及导购、线下服务等全体综合服务。她同时表示,新浪经过长期的信息、产业和客户积累,已经将目标瞄准到更高层次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向用户提供所需咨询,还可以整合资源,并为统一产业运营模式的企业提供交流的机会,像网络游戏一样做任务,打boss,在完成自身任务(企业增值)之后能够向更高层次的任务进发。组织沙龙的用意不仅仅是为了与业内资深人士分享心得,也希望能够各种媒体模式将这一平台的优势向外推广。
在稍后的沙龙里,几位资深汽车人针对“抄袭?借鉴?汽车设计那些事”这一主题和与会的各家媒体展开了深入探讨。主持人武卫强提到,近来多家国内自主品牌推出了与国外大牌车企产品极为类似的车型,这究竟是对国际品牌的借鉴还是赤裸裸的抄袭。师建华认为,汽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它不同于房屋等静态产品,其设计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品牌之间设计雷同是不可避免的。邱宝昌和贾少辉则认为,汽车这种产品,包括其外观设计都包含了很多技术内容,其中很多涉及知识产权,但国内的法律对于外观设计的雷同界定并不十分严格,所以需要在研发产品时严格监控,做好知识产权规避。
当主持人问及国内的一些品牌在推出雷同车型时是否存在故意抄袭的嫌疑时,师建华表示,抄袭还是借鉴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很多企业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技术上的需求,但还有另一部分是因为本身缺乏制造技术与资金,所以只能照抄。他引用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话:“我干了几十年的汽车,总算学会了造车”,其意思在于,中国汽车行业从无到有是一个发展过程,产业发展之初我们根本没有技术、概念和流程等等,只能借鉴国外品牌,照搬别人的产业流程,产品形态。但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品牌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正向研发也就成了必须,而且一味地借鉴、抄袭别人,只会破坏自己的品牌形象。邱宝昌则从法律层面分析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专利权法对外观设计的保护方面要求很严格,包括自己品牌的老款车都会影响到品牌系列新品外观专利的申请,所以也使得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在追究权责时,要如何界定两个产品是否有抄袭的举证一般都很主观,且存在细微差异的界定很难处理。
武卫强表示,早在多年前就曾有丰田状告双环抄袭其外观设计的案例,但当时舆论一致倒向双环,大家普遍支持国内品牌,认为应当给予自主品牌发展空间。时至今日,类似保护本土品牌的判决依旧存在,这让“被抄袭”方很是郁闷,而媒体、消费者和汽车从业人员却都认为这是国内品牌在抄袭。师建华认为,客观原因在于车企的出发点不同,有些企业的研发经费过低,盈利并未投入到新车研发之中,而且为了抢占市场也没工夫做设计研发;另外一些企业则可能没有正向开发的能力,只能用拿来主义。但抄样子抄不到内容,核心技术仍然与被抄袭者存在很大差距。这会导致这些品牌逐渐失去市场份额,但短期内这种情况不会改变。邱宝昌则认为,市场确实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但在法律层面上,是否抄袭的界定是很困难的,最重要的还是车企应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加强对品牌和产品的保护力度。贾少辉同样认为,单纯的跟风会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只有自己具备特色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当记者提到“被抄袭者”总是败诉,从法律角度上讲是否有助长抄袭风气的意味时,武卫强表示,被告总是赢的情况确实让人无耐,但法律无法清晰界定抄袭与借鉴才是本因,媒体与被抄袭者应该对此有发声的权利。法律应当加强力度,保护被抄袭者的知识产权。
师建华再次强调,国内汽车产业在设计方面从无到有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因国内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以合资的形式从国外拿来设计,时间长了就成了自然,且国家政策也没有加力敦促企业尽快形成自行发展的思路,再加上市场情况很好,很多企业都要加快出品速度以抢占市场,轻视了设计研发,这都让汽车行业的设计陷入了尴尬境地。武卫强总结道,如果中国汽车行业还想往前走,就必须要放弃山寨,就必须要摒弃借鉴,而且要加大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和力度,民意、法律和市场将会做出界定。
鲁迅先生曾在《孔乙己》一文中写道:窃书不算是偷…说白了这无非是给自己的拿来主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武卫强在讨论中一直提到“抄袭不对,借鉴无罪”,无度的借鉴其实就是抄袭,中国自主品牌必须要迈出自主研发、设计这一步来。否则就会像贾少辉所言,一味的抄袭、山寨只会失去消费者的支持,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责任编辑:李晓红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