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能源汽车

广汽张帆:合作有代价 联合要谨慎

2016-05-07 16:58:19 零排放汽车网-专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节能汽车等新闻资讯 网友评论 0

 2016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于5月7日在北京举行,新浪汽车作为独家特约媒体将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直播报道。在各个厂商主旨演讲之后,下午举行了分论坛讨论,在“中国品牌再提升与合纵连横”为主题的探讨环节中...

2016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于5月7日在北京举行,新浪汽车作为独家特约媒体将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直播报道。在各个厂商主旨演讲之后,下午举行了分论坛讨论,在“中国品牌再提升与合纵连横”为主题的探讨环节中,广汽研究院设计总师表示,合作有代价,联合要谨慎,大企业与大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合作层面的联合要谨慎,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儿,不是一拍即合的。

广汽张帆:合作有代价 联合要谨慎

说到品牌我应该有比较深的体验,五年前加入广汽我告诉别人加入广汽,别人说好,广本效益非常不错,我说不是加入广本,是广汽。那时很难解释广汽是一个集团,下属什么,但是一边解释一边在想广汽这么多年都在为别人积累,传播别人的名声。

经过五年下来,这两年我再告诉别人我是为广汽工作的时候,比较正确的认识开始多了,大家说广汽的传奇不错,通过产品把品牌散播出去,这是一个最根本,也是最必然的一个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设计师,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个专业是起了蛮大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大家共同一起,但是今天我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在现场。所以,我更多的是从设计的角度谈一谈对于品牌的一些想法。

设计的重要性,可能至少是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设计这个专业可能在汽车开发利唯一一个专门研究人与车关系的专业,我们在研发当中有很多发动机、变速箱,基本上都是工程师研究一个技术或者说在销售、售后,都是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的客户研究我们的人,但是只有设计是把人的需求和技术结合起来用一个很好的造型和功能的结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先天的未来品牌再提升的过程中,互联网号称要颠覆传统汽车,号称他们更了解客户,是不是这样,不在乎他站在什么样的位置,而在于他用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一开始招人首先是招做设计的人,然后招新能源技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热火朝天,这个市场不断往深入发展。当整个发展越往深水区走的时候,我们到处听的是谁更理解市场,谁更理解我们面对的客户,是德国品牌吗?是美国品牌吗?是韩国品牌还是我们自己中国品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为中国品牌的研发人员,如何理解,去读懂我们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一个设计师,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有一定的优势。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广汽传奇首发了一台车,传奇TS8,赢得了比较广泛的关注,作为一款中大型的汽车SUV,造型非常大的大气,让大家感觉印象比较深刻。它的内饰整个档次感也比较高,在这款车设计的时候,我们当时秉承的一点,对中国消费者一些特殊的特点的观察和认识,汽车对中国的消费者他的认知和对欧美的消费者完全是不一样的,对于欧美的消费者汽车是一个机器,是一个运动带来热血澎湃的机器,但是对于中国的消费者从一开始汽车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件奢侈品,它是一个地位身份的象征,无论是从解放前慈禧太后坐什么车还是解放后毛主席坐什么车,中国汽车外造型是给别人看的,但它的内造型是给自己的,它有很多属于个人的属性。所以,中国的消费者买了一个车第一件事情先把方向盘包一个壳子或者后备加一个头枕,然后挂了很多毛茸茸的玩具,这是一个我们觉得很低速,但实际上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而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不一样属性的认同。观察到这样的属性,怎么在设计开发中利用它,形成我们产品中对消费者的有适合特殊的吸引力这是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的。

第三个层面设计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引领这个市场,提升或者满足消费者最狂野的梦想,刚才江淮的老总也说了以前我们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这是一个对汽车基本功能最简朴的说法,实际我们对汽车的诉求远远不只一个基本的A到B地功能的满足,如果这样的满足我们有很多的选择,为什么还要买这个牌子那个牌子的汽车?实际上满足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无论你新能源汽车也好,传统能源汽车也好,无论你是苹果也好,三星也好,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从人的体验,从人的情感,从人自我的满足和超越。在这些方面未来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无论是新能源、物联网还是传统汽车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满足消费者,而只有这样我们的品牌才能不断的提升,才能不断的让消费者追随。

纵横联合这事儿我不是特别专业,从我个人的体验上说一点观点,我觉得联合,尤其是大企业与大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合作层面的联合要谨慎,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儿,不是一拍即合的。我2003年到2011年在德国戴姆勒公司,在这八年期间也经历了戴姆勒公司的一些转变,它之前有两个合作部门,一个三菱,戴姆勒旗下的车和三菱有比较紧密的合作,从三菱包了一个Smart的皮,推向市场,结果这个产品非常失败,几乎是把整个smart品牌都拖累了,后来奔驰和三菱也分手了,也赔了很多钱。

另外一个案例大家更加耳熟能详,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联姻,当时也是想强强联手,产品互补,大家知道奔驰已经没有前驱车,和克莱斯勒合作也是想把克莱斯勒的前驱平台引进来,但是试了很多次,两边互派技术人员,很多的技术交流,最后还是谈不下来,耽误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多钱。两个都是汽车界的大头,很多年技术的积累,但是在很多技术细节上就是对不上,产生很多这样的问题,好像合作下来唯一的成果就是克莱斯勒在奔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小跑车,这个车卖了很少的量,仅此而已,当时奔驰也想在克莱斯勒车型平台上开发下一代的SL,我们也试过,但是不行,到最后整个合作牵涉了很多资源,很多资金投入,好像两个人脾气不对赶紧离婚,有点这种感觉。好像很多案例都是失败的。

为什么我觉得合作需要谨慎?一方面刚才俞总说的必须要做强了之后,强强联手,相互之间有所需,但是当时的那个状况,我们当时是一个A0级的平台有这样一个转让的意向,但是转让过来之后发现这个平台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它的技术和我们接下来产品研发的技术路线并不吻合。我们开发跟奇瑞的平台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是当年推出来的G3,我们一直说这个平台是我们自己联合了保时捷技术公司联合调教出来的,但是市场就不信,你们是用的奇瑞的平台,反而有口难辨。确实到目前这个合作不了了之了。再往下这种合作需谨慎。

从我自身专业的层面来说,其他领域可能采购,或者技术分享这些都可以合作,但是设计最不能合作的,一个品牌,一个企业设计部门应该是相对独立,而且不能分享的,这是塑造自己品牌性格的最终要素。

责任编辑:李晓红

心情指数模块
digg
作者: 来源: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