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外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在中国车市“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的确面临新的挑战。长安在合资合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借助合资企业产能生产自主品牌 车型,比如奔奔借助长安铃木的产能等。下一步,长安有计划与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共用平台以及动力系统,而且不排除未来共用长安的平台,大幅度降低研发成 本。
三年之内SUV市场会下滑
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的高歌猛进,成为中国车市增速放缓最大的亮色,然而对于自主品牌或者中国品牌的现状与未来,并非一片乐观。
“中国品牌当前面临三大问题。”9月4日,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成都车展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品牌溢价能力,二是新技术应用,三是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经营质量。
无疑,长安是自主品牌高歌猛进的代表之一。1-8月,长安销售汽车180.7万辆,同比增长7.8%,预计高于行业7.7个百分点。1-8月,长安品牌乘用车66.6万量,同比增长34.2%,预计高于行业12.5%。
一系列数字背后,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37%的用户由合资转移而来。成都车展当天,37%——这个醒目而清晰的数据打在长安展台的大屏幕上。伴随而来的还有,售价14.28万起的长安四驱SUV——CS75。
车 市的火药味正在累积。一天后,北京现代主力SUV新途胜以低于16万的起步价上市。“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增量下来了,就是互相抢夺市场的时候 了,车企也要为车市负增长做好准备。”新途胜上市之后业内人士的评价也从侧面表明,重压下的北京现代不会坐等市场份额被自主品牌夺走。
众 所周知,SUV是以韩系车为代表的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车型竞争力“此消彼长”的重要表现。朱华荣承认,“在高速增长的SUV领域里,尤其是在中低端SUV 领域,自主品牌绝对领先,这源于自主品牌对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以及消费者的选择日趋理性。”
但是,对于SUV前景的判断,朱华荣并不乐观,“不出三年SUV市场(包括高中低市场)的竞争程度会和轿车一样,而且会出现下滑。我的建议还是扎扎实实把产品做好、把握用户需求、做好质量和客户服务,每一个都很重要。”
实际上,乘用车市场的主流仍然是轿车,SUV一枝独秀并不能改变自主品牌的整体实力。除了SUV,长安计划在自主品牌多个领域齐头并进,这其中必然涉及长安轿车和微型商用车。
吉 利博瑞的成功为自主品牌高端化拨云见雾,高端化实际上是自主品牌盈利能力和溢价能力提升的关键。关于轿车产品的高端化,长安已经有了明确规划。“由于资源 有限,长安曾经暂缓发展高端品牌,但长安绝不会放弃往上突破,哪怕可能会出现短期产品库存等不利局面。”朱华荣认为,往上走是自主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消息 表明,未来长安将推出一款介于睿骋与逸动的B级车以满足市场需求。
另外,今年长安自主乘用车盈利可喜,但是微型商用车领域却拖了后退。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长安自主品牌净利润1.8亿,其中包括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部分,净利润同比提升5到6倍。当然,1.8亿去除了长安在自主品牌和产品营销以及研发方面的投入。
由此,长安乘用车发展起来之后,如何反哺此前的优势市场——微型商用车?在这一细分市场,长安的老对手上汽通用五菱优势愈发明显,新对手北汽昌河也开始发力。对此,朱华荣的回复耐人寻味,“长安在商用车领域今年年底就开始转型,我们要重回赛道。”
借助合资产能只是第一步
自 主品牌的现状并不乐观,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到了整合期。成都车展上,一位自主品牌车企老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自主品牌企业都是无效产能。我们 最近走了一圈,想利用其他产能,很多是无效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质量要求,包括涂装、整装、质量保证能力都不行。
谈到自主品牌存在的三大问题,朱华荣进一步解释,在品牌溢价能力方面,自主品牌与日系、韩系、欧美系还有差距,这个过程要慢慢来、不能急。
“未来汽车质量不再是门槛,而新技术的应用,应用包括轻量化、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未来是个门槛。这些技术的运用会让自主品牌的性价比和合资品牌进一步缩短。”朱华荣强调。
另外,自主品牌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持续的经营质量。对于自主品牌的判断,销量的增长只是一个方面,盈利能力是核心。实际上,大量自主品牌企业,加上前期研发投入以及后期的品牌和产品推广,还在赢利的下线,亏损比比皆是。
“不在乎你今年亏多少,明年亏多少,比如今年亏20亿,但是现金流情况比较好,亏损因为大量投入新技术、新产品,这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华荣认为对于自主品牌企业盈利性的判断要看得更加长远。
当下,自主品牌之间的联合也成为必然。“目前长安正和国内的自主企业寻求一些合作,共同抵御汽车产业未来的一些风险。”
朱 华荣在呼吁自主品牌联合的同时,特别强调自主企业与国际企业加强合作,尤其在研发领域。“国际上大品牌之间发动机联合、技术开发的联合很多,投入也很大。 我认为未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外双方共同开发一些技术平台、降低成本,共同搭建采购平台等等,是应对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中外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在中国车市“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的确面临新的挑战。长安在合资合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借助合资企业产能生产自主品牌车型,比如奔奔借助长安铃木的产能等。
下一步,长安有计划与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共用平台以及动力系统,而且不排除未来共用长安的平台,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