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汽车行业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这是过去一段时期行业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中国汽车业整体实力尚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的情形下,如何通过国家意志推动产业战略升级转型,是国家领导人与各大汽车企业关心的话题。
社科院研究员赵英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神似之处,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非常适合汽车产业,这也是汽车产业不可缺席《中国制造2025》的理由之一。但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业在升级转型道路上,也面临着配套设施不完备、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标准接口不统一等多重问题,盲目照搬德国工业4.0的概念,并不一定就能立竿见影解决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困境。
以下为在2015全球汽车论坛上,新浪汽车与赵英研究员的对话实录:
新浪汽车:各位新浪汽车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汽车2015全球汽车论坛的报道现场,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英先生!赵老师好!
赵英:你好!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新浪汽车:赵老师这次也是为全球汽车论坛做了精心准备,《中国制造2025》也是最近非常热的一个话题,您认为这个宏观的概念应该怎样解读呢?
赵英:我认为宏观概念是这样,首先国内的背景就是中国“十三五”计划中,肯定是要把工业由大变强作为核心目标。从国际角度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到现在这些产业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说国际领域制造业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所以中国也推出了自己制造业强国的计划,中国制造2025全面刻划了下一步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重点,而且是非常及时的。
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赵英
新浪汽车:其实《中国制造2025》这个方案草拟之后,我们当时也听到一些议论,就说汽车到底应不应该纳入,有一些争论,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赵英:我认为汽车毫无疑问是应该列入,至于当初有争论,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国际上,汽车工业迄今为止已经百余年的历史了,在国际上,而且从技术难度划分上,技术密集的划分上把汽车工业从中等技术含量的产业,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老的传统产业,但是恰恰相反,汽车工业又是一个老而弥新的产业,包括汽车产品,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地改变了自身。比如汽车下一步的智能驾驶,这个实际上跟无人机的技术都是一样的,甚至比它难度还大,比如汽车互联网,另外还比如现在德国的工业4.0,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把物联网、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在汽车工业上,所以汽车工业有一个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什么?它是大批量、高质量、高水平地生产汽车产品,它是一切新的工艺、新技术的载体,从有汽车工业以来,世界上所有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技术都是首先应用在汽车上,因为它能用得起,能够检验汽车产品。就比如我今天说的火箭制造,技术水平很高,但是它用不用工业4.0?我觉得局部可以用,但是很多东西用不着,因为它单价高。所以我觉得汽车工业进入工业2025是很有必要,如果没有汽车工业,这些新产业都没有一个载体。
新浪汽车:很多人认为它是德国工业4.0的中国版本,但是德国的工业是有非常雄厚的基础,中国的话,就汽车来讲,我们可能整个体系的力量跟他们有一些差距,比方说嘉宾也提到了装备制造业这方面,很多整车厂不用我们自己的装备,我们的体系还不是那么健全、完备,这个是不是也会对未来产生一些影响?
赵英:肯定是有影响,因为中国的工业2025,我想跟工业4.0一个最大差别就是它不仅是包括了工业4.0中间很多内容,它还是一个按照各个战略性行业来做的,德国工业4.0是横向切了一刀,所有产业中间我就推崇这种生产方式,我把传感器、大数据、物联网都应用到所有工业里,来转变所有工业生产方式。这个前提是什么呢?德国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国家,制造业强国,它的工业水平各个行业之间差别并不是那么大,而且它在工业3.0的时候,也就是电子化、信息化的时候,基本上就进入这个层次,中国呢?参差不齐,有很多产业,甚至工业2025里面列的很多产品,我们还是一个研发过程,所以我认为这个是《中国制造2025》跟工业4.0的最大区别。
另外,我也觉得对国外的很多东西也不能照搬,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就中国,我想就是主要行业将来进化到一定程度了,我们传统行业也还有,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它的工业梯度就很大。另外一个,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可能在工业4.0引进基础上可能还有创造,一定是国外的技术加上中国国情的创造,结合起来在中国才是高效的。
新浪汽车:那您觉得中国汽车工业跟发达国家的工业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赵英:我觉得还是研发能力吧,加上我们的品牌优化。研发是我们的技术问题,品牌是市场问题,这两者加到一块儿,使我们自主品牌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复杂一点,需要时间。因为现在根据我的调查,我们有些整车技术并不比国外差,但是为什么销售什么有问题,它是没有经过一个市场的认知过程来累计起足够的市场美誉度,对吧?你像中国多少年了,就认这个宝马和奔驰,咱们的红旗等等其他自主品牌没有积累起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反过来又是先有鸡后有蛋,你老是没有品牌又影响了自主研发,所以自主研发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也觉得是有希望的,特别是最近有些品牌在某些领域都是有所突破的。
新浪汽车:那您觉得就研发这一块来说,是我们主机厂还是零部件,哪方面未来比较容易实现突破?
赵英:还是我说的,中国具有相对优势一些,这个相对优势包括市场的相对优势,我们自己力量的相对优势,还有把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的相对优势。我一再说,中国最近自主品牌在SUV和MPV市场上表现不错,大家不要把它当做一个偶然的机遇来看待,而是一个战略选择的结果,就是说中国汽车企业在中国主场竞争,我能够比跨国公司更早地发现市场的战略机遇,更早地作出决策,跨国公司永远是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我拿出几款车来到中国,不可能像我们中国的汽车企业,在全面的研究中国市场,研究突破,是吧。所以我想应该总结中国汽车企业这几年在SUV、MPV上的经验,一定还有这样的机会,因为这不是偶然的,这等于是中国汽车企业不自觉地抓住了中国汽车轿车升级、消费升级的这么一个战略机遇,因为一般轿车消费完了,第二轮发达国家来看,一定是SUV、MPV,甚至有小的面包车,它要求比较大,拉人比较多,甚至出去远足,带上帐篷、滑雪板、冲浪板,我们这个企业正好适合了这个机遇;再比如小米和华为的崛起,也是抓住了相对优势,它抓住什么东西?中国人喜欢自拍,我这有很强的自拍功能,另外它还抓住了我怎么组合中国市场的优势,你看小米几乎是白手起家,但是它把中国市场上的资源组合得非常好,所以中国汽车工业要有创造力。
新浪汽车:就华为跟小米这种公司来讲,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比较现实的可以学习到的、借鉴到的一些地方可能在哪儿?
赵英:我觉得还是你怎么组合各种的资源优势,寻找突破口。
新浪汽车:咱们这次论坛很多嘉宾提到2015年可能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转折点,回顾过去,中国汽车也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快速的成长时期,就您个人分析来说,中国汽车业过去在世界汽车业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以后又会转变成什么样的角色?
赵英:过去是世界汽车的主要制造基地,这是毫无意义的,是世界汽车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不是世界汽车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的提供者,这也是中国汽车至今没有进入第一梯队的一个标志和原因吧,今后我想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有所突破,在传统轿车领域,中国汽车在某些领域能够有所突破,首先成为某些车型具有优势的制造商,具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商;第二步,慢慢地成为有某些独特技术优势的厂商,这个还得有十年的时间吧。
新浪汽车:就新能源汽车来讲,有的嘉宾非常乐观,但实际上它到现在整个市场规模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未来能不能真的实现高速成长,可能还是一个疑问。
赵英:这个我倒还真赞成徐总的观点,为什么呢?我的依据就是一个,只要政府把深入到社区和小区的充电桩搞好,新能源汽车会呈几何型的增长,还有基础设施的问题,因为从这两年的趋势看,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有可能还会超过,这都很难说。从政府的政策商来说,我觉得大政策都已经到位了,可能就是一些具体的消费环境的创造,还有政府政策的具体落实。比如充电桩究竟怎么弄?充电桩进小区以后有很多细节又怎么排除和解决呢?比如现在净是物业跟消费者在扯皮,但是这个扯皮你用法律法规来解决,又到不了那个层次,你说其他的什么政策,目前又没有什么好政策,所以经常出现现在消费者买回去,自己在4、5楼伸出一根电线来充电的现象,所以这个要做细了,如果是解决好了,我倒赞成徐总的预测,因为一个新的技术变化和到被别人接受,可能到一定的临界点以后可能还是星火燎原。像新能源汽车从续航里程上,从可靠性上现在都有很大改观,因为你始终不方便。
新浪汽车:但就基础设施这块来讲,很多的民营资本想介入,但是他会遇到一个问题,比如他没有办法盈利,找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如果一种商业行为没有盈利的话可能就是不能长期持续的?
赵英:这个我认为是这样,这就是说这个电价怎么解决,还有就是今后能不能用互联网思维,就是把这种充电跟其他利益绑在一块儿,实际上让从事经营的人盈利。比如说日本的日产电动车,它进入市场靠什么呢?跟一个很大的餐饮连锁企业签定协议了,这个餐饮连锁企业有很多的网点,所有的网点都设有充电设施,它可能在这点上不盈利,就保本,但是它达到了一个,把顾客吸引来就餐的目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商业模式也是一个方面,互联网就是这样的,谁沾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不盈利,但是互联网可以从你在互联网上的活动收获其他好处,这个也是探索。另外一方面,北京市提高电价也是一种探索,但是这个探索今后就有一个什么问题?就说你在家里头地库的车位弄个充电桩是不是也是这个电价?这要有一个统一电价政策问题。
新浪汽车:其实充电桩这个事情,几年前有些企业可能进入了,他也建了很多桩,到最后发现没有办法盈利,最后就退出了,同样的道理放在《中国制造2025》上,可能也是会发生同样的情况,比如有些企业真正做到高投入,花了很多钱,引进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生产线,大力气的投入,到最后发现?
赵英: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工业4.0的生产方式,工业4.0的方式按我的研究,一定是能够承受高投入带来的成本,能够消化有高收益,而且是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否则的话就没有必要,比如说我们生产数控加工中心,基本上是三台,或者一年几十台,几百台,你有没有必要搞流水线?没有。所以我看到德国的工业4.0推进计划,基本上指的都是汽车工业,这一点国内外专家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不能盲目地搞。
新浪汽车:但是就德国来讲,比如它有大众,这种年销上千万辆的企业,而且做到了模块化生产,这些都是中国的车企不具备的。
赵英:还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它有一个常年跟随它的,采用同样技术标准的供应商体系,这样标准、接口,甚至行动意愿都是协调的,生产水平,中国行吗?中国每次跟供应商还要砍价呢,国情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但是工业4.0必须得重视,因为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砍的东西,是一个逐渐变成现实的东西。
新浪汽车:如果它真要落地?
赵英:它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落地了,当然说是一个过程吧,比如今天长安讲开始在局部生产线上适应了,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初级的,不那么全,但是这个东西一定要跟上,否则的话,我们跟发达国家在制造方面差距又拉大,以前我们是制造水平,我们劳动力成本有优势,这个工业4.0真是符合这些发达国家高的劳动力高成本设计出来的,它是最重要把生产第一线,所有的劳动力都给排除在外,就剩一帮人看着机器来回修,看着数据,这个是跟国内对付高工资工人是一致的。中国劳动力什么的相对低廉,有些地方可以吸收。比如说多年前中国传统企业,有一道工艺是所有人戴着防护罩在那儿喷漆,现在全部是机器人,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宣传问题变了。盲目地套上工业4.0,我看有些企业也承受不了,也没那必要。
新浪汽车:比较现实的路径,可能哪些环节可以开始先慢慢地推进这个过程?
赵英:生产线、装配线都可以,包括四大工艺都可以,焊接什么,它无非就比以前,现在咱们焊接已经都自动的机器人了,无非再加上传感器,把这个零部件什么的,识别、辨别、反馈更强了,可追踪了,就这样。以前是装配线自动化沉默的工作,现在是装配线自动发给它的状况,比如说今天讲的很快就可以诊断,问题在哪儿。
新浪汽车:工业4.0的铺开肯定是需要一些数据的积累,但是中国的工业4.0,有些企业的数据库都没有解决。
赵英:从头积累数据库倒没有问题,主要是虚拟系统的构架,这里头有软件、传感器、大数据、数据中心这一套东西,然后你还要再延伸到供应商,怎么搞?这中间就有一个保密的问题,软件问题,一个标准接口,一个软件。首先,统计标准、鉴别标准必须得一致,才能反馈,要不然不同语言;再有一个就是保密,集团内部的东西开放了,不能让对手知道,这个东西怎么保密,很麻烦的事,因为你都存在一个大数据和云端里,安全问题他们认为是最重要。
新浪汽车:这个概念是不是有一部分类似高级版本的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赵英:不一样,丰田的精益生产更大程度是管理的模式,这个主要是物联网改变了整个的运作方式,就说你人通过改变理念,改变生产线的组织就可以解决,你硬件上不一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它通过改变组织、改变生产方式解决了一个生产中间的浪费什么的,我认为德国的工业4.0比精益更精益。
新浪汽车: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赵英赵老师!
赵英:谢谢各位,谢谢新浪!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