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底,宝马大中华区CEO安格先生已经和太太及两个儿子飞回德国过圣诞。位于淮海中路上的宝马上海最大的旗舰店宝诚黄浦店大门紧锁,窗台上附着着厚厚的灰尘,萧瑟清晰可见。经过《汽车公社》记者多方取证,得知这家坐落在上海最繁华商圈、仅仅开门迎客一年多的旗舰店未能熬过这个冬季,已经关张大吉。
坏消息接踵而至,负面情绪在每个品牌间蔓延开来。韩系现代传出多家4S店集中退网;一汽丰田江苏地区一些4S店据说库存超限已经高达10倍,江苏省汽车交易管理协会的一份报告中用“令人发指”、“杀鸡取卵”、“生死存亡线”等多个耸人词汇明示这些4S店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宝马、保时捷等品牌经销商已经以暂停提车为“要挟”,纷纷向主机厂发出索钱信函,往日表面的和谐彻底被撕碎。
如果说经销商与主机厂的关系是夫妻,那么这两口子的“婚姻关系”在2014年已然走向了怒气相向的“冰河期”。
早在1999年,当广州本田第一次将4S这种昂贵的分销模式引入中国市场时,谁也没曾想到,这个“发财梦”在短时间内便在全国各大城市弥漫开来。这不是“沙子一屋子,金子一袋子”的点金魔法,而是动辄上千万的真金白银投入,但搭乘着中国汽车业10年的高速列车,无数人梦想成真。
曾几何时,4S店从造梦机器变成了烫手山芋。
“寒风瑟瑟,到处都是一片狼藉。”罗马并非一夜建成,汽车渠道的危机也潜伏已久,但2014年必将成为一个特殊的节点,汽车终端市场正以最波澜壮阔的形式无限逼近市场的本来面目,一些虚浮的泡沫正在破灭,一些改变即将发生。
浮华背后是沧桑
“都亏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半卖半送,厂家给上海压的量大大高于浙江地区,虽然任务完成了,但也只是拿一些返点以弥补亏损。”东风雪铁龙沪上某经销商负责人接到《汽车公社》记者的电话时,语气中满是无力感。
位于上海吴中路上的某一汽丰田4S店的维修区外,露天停放着数辆RAV4库存车,车身已经锈迹斑斑,不免让人感慨,曾经纵横国内SUV市场多年的一款经典车型,如今却已经廉颇老矣。据这家店的市场经理透露,去年店内销量大概在1300辆左右,但今年只能做到1000辆,主销车型是新卡罗拉,仓库处于满库状态,库存车以RAV4和皇冠为主。“以前还可以靠返点拉平,保证不亏不赚,今年即使加上几百万元的返点,还是亏不少。”不过这位年轻的市场经理告诉记者,这在一汽丰田经销商里算好的了,吴中路另一家经营了12年的一丰老店最近已经在酝酿退网了。
悲观,恐慌,甚至愤怒,成为经销商彼此间交流的普遍情绪,渠道市场像一个慢慢开启的潘多拉魔盒,让每一家经销商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共振。而那些更早投身这场金钱游戏,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老经销商,如今也被一朝打回了解放前。拥有上千家经销商的庞大汽贸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平均利润仅有7万元。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今年有7成经销商将面临亏损。
讽刺的是,弥漫在车商之间浓郁的悲观情绪并没有传染给主机厂。一面是已经不堪重负的怨声载道,另一面却是主机厂漂亮的销售数据和刹不住车的增长预期。
东风雪铁龙在2014年年初制定的全年销量目标为30.5万辆,截止到12月21日已经突破30万辆,这意味着2014年东雪已经在2013年28万辆的基础上提前实现25%的增幅。
截至11月,东风悦达起亚2014年累计实现销量近58万辆,同比增长16%,已经超越了2013年全年54.7万辆的销量,东风悦达起亚正在冲刺2014全年65万辆的销售目标。而就在12月,业内传出某韩系合资品牌因为制定了65万辆的年度目标,致使经销商为求完成任务而被迫单车亏损3000~5000元销售,80%的经销商亏损,甚至2014年9月,有110家经销商拒绝进货。
东风悦达起亚一位大区经理告诉记者,许多日韩系经销商是从2009年以后才加入进来的,沉淀不多,抗风险能力不够,除了新车利润外,并不懂得在卖车之外找赚钱机会,很多甚至连商务政策都算不清楚,“我们大区有时候得把商务政策给他算好了,打电话告诉他。”
宝马汽车公司宝马和MINI品牌2014年在华销量比2013年同期上升了17%,为45.5万辆。在漂亮数据的蛊惑下,宝马正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与合资伙伴华晨一起将其两家中国工厂的产能扩大三分之一,达到40万辆。不过马上有宝马经销商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些数据是“虚假繁荣”,重压之下的宝马经销商第一个跳了出来,举起了“起义”大旗,走上了与主机厂的抗争之路。
深不见底的天坑
去年12月10日,上海卓美亚喜马拉雅酒店,庞大汽贸集团公司总经理李金勇在这里做了一个很接地气的演讲。无法断定他当时是带着怎样一种情绪发言,不过演讲的PPT一经传出,立刻在汽车圈引爆了继宝马索钱之后的又一个“火药桶”,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李金勇为人严谨,但有着北方人特有的坦承和直爽。供职庞大集团的十几年间,其光环一直在庞大创始人庞庆华的遮蔽之下。负责斯巴鲁品牌业务期间,庞大集团从总代理商到合资销售公司转型,李金勇经历了经销商和厂商的双重身份,对渠道方面有着绝对的发言权。而在这个风声鹤唳的紧张时刻,他的“大炮发言”无疑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就像扯掉了遮掩经销商与厂商关系早已横眉冷对的最后一点帷布。
“在这个十年中,厂家是绝对强势,是说一不二,经销商是绝对弱势,但是还愿意依附——因为厂家给我建店了,给我资源了,我挣了钱了,打我但我还愿意挨,痛并快乐着。”在李金勇看来,经销商与厂商目前正处于博弈阶段,而在此之前的2000年~2010年间,双方的关系更像父子,经销商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LMC汽车市场咨询公司总经理曾志凌在接受《汽车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老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更多的是站在汽车生产厂家的立场规范汽车,这先天决定了经销商的弱势地位无法改变,所以经销商目前的博弈,只能是暂时性的提高话语权。”
现行的《管理办法》于2005年发布,通过品牌授权、建店备案和售后领域完全封闭三点为主要特征,从汽车企业角度出发,没有兼顾经销商利益。该办法出台后,一直争议不断。
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汽车经销商人士向记者透露,汽车厂商剥夺经销商利益有几种方式:一是用自定的各类满意度、运营等考核,把本应该给予经销商的提货支持的钱(俗称佣金)抽出大部分用于考核,例如J.D.Power所谓的满意度调研;二是用高标准、高投入的建店标准捆绑经销商,让经销商投入的建店成本过高,回收周期过长;三是用强硬的手段签订不平等条款,提车计划和数量基本厂商说了算,必须按任务要求先打款后销售,经销商流动资金被套牢,甚至不得不赔钱卖车。
以一家普通的合资品牌4S店为例,固定投资金额一般在1000万~1500万元左右,流动资金要求在1000万元,总投资少则3、5千万元,多的上亿元,在主机厂的严格规定下,一个集展示、销售、维修、保养为一体的4S店要占地5~10亩,有工位20~30个。巨大的投入使卖车成本居高不下,一家4S店即使一辆车不卖,一天维持运转等的水、电等费用在1万元以上。
更大的天坑来自厂商急于扩张而进行的压库行为,调查显示,2014年大约40%的经销商月度平均库存高于2个月。“都是库存车。”一位宝马经销商人士表示,“实际销售100辆,超报给厂商的数据为200辆,还有100辆在仓库里。”
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ABB之间战火升级,奥迪与宝马的火拼尤为激烈,谁都无法接受脚步放缓的落后局面。这直接导致经销商成为这场掠夺性增长战的牺牲品。当安格先生翻阅漂亮的销售报表时,他或许并没有想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已售车型,其实还寂寞地停靠在各大宝马4S店的车库里。
最差的时代?
中国车市的年销售峰值会是多少?这个问题近几年来一直被汽车业内人士津津乐道,乐观者预估峰值可以达到4000万~5000万辆。然而反观国际市场,美国市场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达到1700万辆左右,此后的近10年内,美国市场从未能超越这一数字;日本市场的峰值在9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是接近800万辆;德国市场在2009年出现380万辆的峰值,此后一路下滑。
虽然大环境经济不景气,反腐打击豪华车市,各地限购上演萝卜蹲,但2014年的中国车市数据依然光彩照人。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9%,中国市场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大市场宝座已毫无悬念。与此同时,包括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福特、丰田等一大摞合资品牌名单,都将晋身到年销100万辆的阵营。
比拼销量的同时,各大品牌还在军备竞赛般扩张产品线和产能。按照计划,今年长安福特、PSA都将冲击100万辆产销目标;大众的规划是到2018年前后,将在华年产能扩充至400万辆;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大东工厂和铁西工厂的总产能在未来两年内,将从目前的每年30万辆提升至每年40万辆,另外,华晨宝马的新发动机工厂已在铁西工厂附近开拔建设中。根据汽车咨询机构HIS的分析,未来扩充产能的动力主要会基于SUV、跨界车型、入门及中端豪华车的潜在增长空间。
如果不是经销商的哀叹声加入了不和谐的韵律,一切看起来都是承平盛世。有人正准备开香槟庆祝,有人却在生存危机边缘挣扎,这一非正常秩序,最终导致了矛盾和抗议的集中爆发,经销商拒绝再沉默。
这个游戏由来如此,就像进了一个赌场,有人一开始赢了,但终究输得只剩底裤。不过还会有更多的人带着同样的发财梦顶上来。就在宝马经销商与宝马大中华区为索要60亿返点而撕破脸时,上海普陀区真北路又一家宝马4S店意气风发地开业了。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乘用车经销商总数为24318家,与2013年底相比增长8.0%。
曾志凌表示,经销商和厂商的利益是相互捆绑着的,双方的博弈不能一直停留在怎么重新分配这块蛋糕,而应考虑怎么把现有的蛋糕做得更大,国外市场的新车利润也是不赚钱的,但二手车市场和售后方面是主要盈利点。
如果真像庞大的李金勇所说,2014年是最差的一年,那么也就意味着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最差的时代已经留在了昨天。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一波的渠道危机爆发得越彻底,挤去的泡沫越充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