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租车、商务叫车、OBD、汽车保养……罗列一圈汽车行业的热门关键字,对号入座,你总能从几个或多个创业项目中找到共性。换句话说,你很难找到差异性。
创业的局限在一个个跟风者那里的解释是:“这个市场体量足够大。”在一个个新新人那里,谈及模式亮点总是讳莫如深,对“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更是给你个囫囵枣,无处咬。
模式的相似或者说抄袭根本不是问题,以结果论英雄的我们也早已见怪不怪。空间想象匮乏带来外界的盖棺定论:“汽车业果然封闭。”整个市场的恶性循环也无不再次确凿那句我们一直在肯定的话:“后市场水太深太浑。”
现象一:没创新不要紧,落地执行当后补
汽车行业的宽广摆在这,蛮荒之下必有烁土。可是当一个新模式(比如最近大热的P2P租车)得到资本垂青后,接着出来的模仿者们就不要说自己是为梦想、从小爱汽车了。
看到机会想进来做、为了创业而创业都是好由头,没必要为了故事好看生生造一个梦想脚本。
曾经跟一名创业者讨论为什么大家都在追捧同质化的项目?他提到一个观念的根源:我们从小到大的成绩单,都在完成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去找一个“不一样”。对标准答案的精雕细琢、锦上添花都是加分项,而对待不一样就要冒风险。出彩自然欢喜,出丑可就没必要了。
所以我们看到,大家不会纠结模式的相似,只会看谁活下来、谁活的滋润。牵涉到“怎么差异化”的问题时,大部分创业者的回答也大同小异:“我们重线下、重落地服务。”“我们营销策略不一样。”“我们更看重用户体验。”“我们团队背景、资源渠道牛。”
这样问下来,你会明显感到对“创业”二字的偏离:不是造新的,只是换个团队来做。也难怪“比较优势”这么火,也难怪看人投项目。
现象二:手握孤独,打出好牌
都说创业冷暖自知,有着最难道出的孤独。投资圈、创业者、媒体也都爱塑造一个个孤胆英雄,在最不被人理解的创业氛围中坚持己见,终成“远见在先、谋略在后”的代表人物。
的确,选择创业就选择了未知,没人帮你做决定,手底下员工也都眼巴巴等着你告诉大家走哪条、怎么走。
可是,在走上这条路之前,我们就心知肚明,创业是单行道、没有回头路、调头更是伤筋动骨。创业的精彩也在这:拥有一切可能。《梵高先生》里说:“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没有一个现成的模板供你参考着怎么创业,大打“创业孤独牌”就略显示弱,尤其是面对分分钟变脸的拥趸者,创业格调不能不酷。
相信不会有人对成功的孤案照葫芦画瓢,也不会有长足的耐心听失败者细数不甘。一位创业者告诉我说,他最想知道的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走过哪些弯路,避开了哪些大坑,或者说跳进去后怎么出来的。
车云小结:
我们不缺乏故事,缺乏的是讲述精良没有马脚的故事,而要做到这样,只能出自一个原因:不是故事是事实。与其花费心力去构筑一个说服自己也催眠他人的故事,不如好好想一想,这世界还有什么新玩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