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为中国的OBD产品埋单?因为它们毫无意义
从2014年中开始,我参加了十几个大小不一与“OBD硬件”的未来形态相关的论坛。但直到今天,我坐在电脑前敲出这段话的时候,整个中国市场和OBD相关的数据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000家企业做了OBD硬件,但盈利者为个位数。再仔细看一眼数据你就能发现:哦,从2014年开始做OBD设备的商家基本都处在讲故事和烧钱的阶段。
而且据我所知,保险公司、汽车厂商这两个被OBD创业者认为是“伙伴”的公司均不认同这块产品的价值。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硅谷的几家OBD制造商正在被风投们争相追逐。据SHIFT了解,就在几天前,美国一家汽车公司已经准备投资一款硅谷的OBD产品,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有趣的OBD产品。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为中国的OBD产品埋单?”相信这是3000家创业者们共同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你要了解的是,那些拥有充足钞票的投资者和需要你产品的用户愿意为什么买单?
在我看来,OBD硬件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高汽车获得对应服务的效率,消除原本需要驾驶者人为操作的过程,更进一步说,就是你的汽车其实和你一样需要被医生、餐厅服务员、律师提供各类服务,OBD的功能就是消灭这些服务“职业”,用一种隐形的“功能”代替它。
可能你没看懂我在说什么,没关系,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首先是关于OBD智能硬件的鼻祖级产品——Automatic的故事。这块产品目前是硅谷投资圈中炙手可热的“被投资”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背后是硅谷的Andreessen Horowitz、 Founders Fund 和Y Combinator 这些头顶巨星光环的VC,还因为它在2013年一年就卖出了10万台设备。
现在的这款OBD设备已经不主打可视化的“汽车数据”功能,而是和Nest公司的恒温器打通数据,当用户启动汽车的时候,恒温器会识别主人要出门,便自动关闭家内的电灯或者空调;此外和他相接的还有Jawbone Up等设备。而在几个月前,Automatic又整合iBeacon技术,设备可以识别同样装载iBeacon停车场,无需人工就可以缴费。
你能看到,Automatic也在收集数据,但他真正要做的是基于各类场景成为不同的服务员,在家中它是一个服务管家,在停车场它是一个停车收费员,这两项工作原本是需要人来完成,驾驶者还需要花费时间与之沟通。Automatic的出现消灭了这两项职业,作为驾驶者的你不再需要去和收银员沟通,计算金钱,也不需要和管家沟通,什么时候关闭空调,这一切就自然发生了。
另一个例子是几位投资人推荐给我的,名为Carvoyant的OBD产品是一款汽车电子医生,OBD硬件收集的汽车运转数据可以被同步到云端的诊断系统,基于数据诊断,用户能得知汽车电瓶需要充电了,或者某些零部件已经需要去维修了。这些数据还能够与用户指定的维修店共享,维修店可以根据诊断安排车主来修车的时间并提前准备一些不常用的零件。
这则案例中,原本你或许要开到维修店才能知道是否有问题的过程被简化了,Carvoyant的出现代替了“家庭医生”的角色。
我要说的是,这两则案例中,Automaitic和Carvoyant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汽车被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像人一样细化出了每一个服务的场景,并被“派驻”了一个功能充当这个服务职业。当OBD翻译的汽车数据可以直接被维修店、停车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地方识别的时候,那他就是一台完全解放驾驶者,自己可以服务自己的汽车。
反观国内的OBD产品,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与保险行业捆绑,制造保险数据模型,以帮助用户节省保费的一类;还有基于行车数据,给用户翻译汽车语言的一类。这两类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在人类世界上也算不上服务。创业者们会认为保险公司提供OBD产品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汽车节省保费,但实际上汽车保险的多少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维修店手中,你的车需要如何修,修什么,保险公司大多从维修店中获悉这些,而它自己从来没有在这些细节上做出哪些具体的服务。另外,翻译身体的语言同样不需要,如果我们的右胳膊有些疼痛,那我会锤一锤,但如果你告诉我胳膊中血流速度慢了多少,那这对我毫无意义,没人需要一个每天把身体数据翻译出来的产品。人们只需要知道发烧了要去吃药,累了要睡觉就足够了。
经常会有人说OBD要抓住用户的需求,其实这种需求就是尽可能让驾驶者忘记汽车需要何种服务,OBD的设备延伸出的功能只需要让用户做付款、预约、保养这样简单的动作即可。
什么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是懒惰但聪明的人,尽可能让他在面临汽车“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服务?”问题的时候,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决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