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雪 北京报道
北京市纯电动汽车的首批1428个中标者,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一个问题:买了车去哪里充电?
就是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北京市场已经大规模推进私人纯电动车市场化之时,仍没有找到答案。
截至2014年4月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国网北京电力负责技术开发的智能充换电网络管理服务平台上,能查询到的、可供私人预约的公共纯电动车充电桩(站)仅有4处,分别位于清华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四季青路和南三环中路。但在《华夏时报》记者实地走访过程中却发现,上述4处所谓的公共充电桩其实并不“公共”。
这样一来,现阶段,买了电动车就只能在小区自用车位建充电桩充电,或者到购车的经销商处充电,但真正操作起来可行性有多高?更多的问题正随之而来。
公用充电桩在哪儿?
“公用充电桩在哪儿?”不仅摇到电动车指标的准车主们不了解,销售电动车的经销商和汽车企业也同样说不清楚。
这并不奇怪,在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公共充电桩(站)只有区区4处。
去年9月17日,智能充换电网络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之时,国家电网宣布已完成清华科技园、四季青、大兴充电站内充电桩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并表示上述充电桩具备向客户进行开放体验的条件。时隔半年,本报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上述4处所谓的公共充电桩其实并没有对公众“开放”——其中清华科技园和北京理工大学内设的充电桩归属于易卡租车公司,而四季青路和南三环中路的充电桩分别归属于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电力科学研究院。
“私人充电也可以,但除刷卡充电外,还需要额外支付停车费,每小时50元。”位于清华科技园内的充电桩管理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而这也就意味着,除租用易卡租车公司车辆可免停车费在此充电外,私家电动车按慢充方式充满一辆车需7小时计算,每次完全充电需花费350元。“北理工的充电桩也是我们(公司)的,都是这样(收费)的。”上述人员说。
或因私家用车收费高昂,在本报记者停留于清华科技园充电桩的4小时内,10个充电桩,22个车位上所停放的车辆全部为易卡租车公司购买的北汽E150纯电动车,其中有8辆正在充电。
“充电桩一直是科委的几辆电动车在用,从来没有私人车辆进来使用过。”位于四季青路的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安保人员告诉本报记者,院内的3个充电桩中,有2个公交车用充电桩和1个乘用车充电桩,“虽然没有规定严禁外部进入使用,但这种情况从来没发生过。”
相比之下,位于南三环中路的北京电科院出入严格登记和紧闭的大门,更将公众进入刷卡使用充电桩的可能性完全抹杀,在安保人员再三向上级请示后,本报记者仍未被准许进入院内“看看”充电桩。“院内共有4辆电动车和4个充电桩,闲置的时候常有,但外人不可能进去用,也进不去。”安保人员对本报记者说。
私家充电桩如何建?
除上述4家“公用”充电桩外,北京市内可查阅的近60家专用充电桩、充电站中,全部用于公交车、环卫车和出租车等公共服务用车充电。而这也就等于,现阶段真正可供私家纯电动车使用电卡充电的充电桩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在购车经销商处充电受时间、地点约束,显然难以“便捷”。这样一来,购买电动车后在自用车位建充电桩充电似乎成了唯一出路。
“接到4S店订单后,我们会现场勘查,然后协助车主与物业、电力公司沟通和协调,制订详细安装方案,完成报审流程。”负责北京地区北汽和特斯拉充电桩建设的承建单位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商三优”)副总经理王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也会有一些困难,不是每一个有车位的车主都能顺利安装。”
北京首位摇号购车的电动车主王铁铮算是幸运的一个。3月2日,王铁铮完成购车手续后,华商三优和北汽新能源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王铁铮居住的育龙家园,与小区物业沟通说明了充电桩的安全性等问题后,得到了物业公司的支持。但经过现场勘查,王铁铮的地上车位附近的电源要引到车位,必须从邻居家的墙里穿线。幸运的是,施工方案同样得到了该住户的支持。通过供电公司的审批和验收后,王铁铮车位的充电桩5天内完全装好并投入使用。
“现在上下班开起来还算不错,自用充电桩也比较方便。”王铁铮告诉本报记者。但是,像王铁铮一样幸运的车主并不多。华商三优市场部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北汽车主的私用充电桩安装比例大约是50%至60%。”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四成至五成的车主,在实际安装充电桩过程中失败。
“一般会有两种情况无法安装,一是小区的电源容量满了,无法负荷充电桩等新增需求,这在老旧小区很常见。二是物业公司没有接到上级文件和政策的指示,也没有安装过充电桩,担心在安装过程和安装后出现问题。”上述华商三优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电动车充电桩产业的利益链条中,物业公司并没有参与其中。“小区建设充电桩后,物业公司的管理成本增加了,但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收益,自然不愿配合。”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